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69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对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分析,探究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随着开发价格与数量变动的演化规律。以江苏省为例,解析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的空间匹配关系,判断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状态,为合理评价土地利用过程、制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①江苏土地供给能力指数均值为0.571,处于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格局;土地需求强度指数均值仅为0.255,地区南北之间分异明显,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结构特征。②土地、水等资源保障指数对需求强度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与环境质量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制约土地资源的空间开发。③空间上,对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进行耦合匹配,各类型区(需求不足、过度开发、空间均衡等)并存。其中,土地需求不足区为地区主体,集中分布在苏北、苏中的南通诸县市;过度开发区集中在苏南的城市中心区,对土地资源需求强烈,已超资源环境承载和土地供给能力上限。通过经济要素、常住人口、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强化水、土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匹配土地供需,成为土地开发由空间失衡转向均衡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22.
杨清可  段学军  王磊  王珅  范业婷  朱高立 《资源科学》2021,43(10):2093-2104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区域一体化中的要素流动方向和产业发展态势,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是驱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协调长三角一体化和土地利用的良性关系,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基于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机理分析,构建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效率评价体系,解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分析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面板VAR模型探究交互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三角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核心-外围”极化特征显著;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上升明显,与一体化的演化趋势吻合。受区位条件、经济水平与资源等多种要素影响,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匹配失衡。②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中高等级的关联度,两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③长三角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两系统间正负波动交替的非线性交互特征明显,其中区域一体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累进的冲击效应,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一体化冲击的正向增强效应逐渐减弱并收敛为0。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制定了差异化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以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3.
杨清 《中国德育》2014,(5):62-63
正每到期末,家长都希望通过学生的分数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白学生的成长态势。不过,以往的分数单,把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简化为一个个分数,不同学科对应着一个分值,看似简单、客观,但其实笼统而单一,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难以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作用。为了拿到高分,学生可能只关注应试内容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自身全面发展,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  相似文献   
24.
为构建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针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标准和实操文本。按照教考分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原则;采用全员评价方法,实现了对学生和教师教与学的效果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分类加权方式,得到评价的控制方程,实现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总评价,其中的分项数据亦可以分别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等进行单方面评价,找出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课程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25.
个人主体性与类主体性作为两种不同的主体性,其基本特点分别是占有与生产。具有个人主体性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客观性知识观、以机械学习为主、丧失与他人交往,最终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而具有类主体性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建构性知识观、以意义学习为主、建立与他人合作的关系,最终实现自主全面的发展。要实现学生学习活动中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的转变,就要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对人际互动的参与以及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名靠后,为此,我们对某校音乐学专业2011年、2012年毕业生就业状态进行了跟踪调查,重点分析了对口就业的情况,从人才培养末端审视音乐学专业现状,分析就业偏低原因,思考该专业未来发展。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地方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7.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与建设规划的开端年,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自己回答:今后五年教育信息化将会是什么方向,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又该具体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28.
2001年,詹伟华老师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二中,走上了三尺讲台。对于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重点中学岗位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詹老师明白:一个优秀的毕业生,不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告诫自己,应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首先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再向优秀教师迈进!  相似文献   
29.
“美辞学”说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孔子提出了“情欲信,辞欲巧”,从传播的效果要求语言应具有文采。“美辞学”说的提法曾使人产生误解,认为修辞只追求语言形式的美而不论内容的真和善,从而使修辞实践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事实上修辞学所研究的“美”不仅仅指形式美,它还含有“真”、“善”等义。“美辞学”说对语言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0.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中必然涉及到许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新闻的获取可能往往以被采访对象的尊严、情感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避免对采访对象的情感伤害,即使为此放弃采访也在所不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与任何一种工作的职业责任一样,要与社会伦理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