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1999年12月18日—19日,来自江苏各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南京师范大学南山宾馆,参加了省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世纪之交的回眸与新世纪的瞻望。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正在香港讲学的乐黛云教授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天振研究员专程从沪上赶来,代表上海比较文学界对江苏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会上,学者们就中外文学关系、中西诗学与美学研究、译介学、文化人类学、域外汉籍及世…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反乌托邦”小说《羚羊与秧鸡》以黑色幽默的冷峻风格,通过对人类末日图景的惊人描摹,表达了作家对文明异化人性的深切反思,流露出作家对后现代社会人文艺术走向沦落的可悲现实的惋叹之情。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技巧,为自身在反思文明的人类精神宝库中赢得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伍尔夫的翻译与研究,由于纯粹艺术兴味的驱动而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而陷入停滞。到了中西文学交流再度接续的新时期,伍尔夫汉译与研究,在中国文坛第二次现代主义热潮和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带动下,有了更加丰富的收获,伍尔夫的多元身份与文化意义也获得挖掘与阐释。本文结合时代变迁、政治干预和文化语境,将伍尔夫汉译与研究状况分为"民国时期"、"建国后到新时期之前"和"新时期以来到新世纪"三个阶段进行梳理,概述了其阶段性特征,反思了中国伍尔夫翻译与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在民国时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汉译与接受史上,"京派"作家拥有无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他们对"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精神领袖伍尔夫的现代主义美学和意识流小说的仰慕,是其审美主义旨趣和推进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自觉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伍尔夫作品的汉译作出贡献的"京派"成员主要有叶公超和卞之琳,萧乾的伍尔夫研究则具体而微地映现出现代主义文学在特定语境制约下的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