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鸿门宴”选文是《史记》中精彩的章节,也是刘邦与项羽攻守异势的关界点。但导致刘、项二人争斗的却是《史记》中只出现一次的小人物——曹无伤,他串起了“鸿门宴”整个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吊诡的是,曹无伤告密给项羽本应受到项羽的感谢和保密,可项羽在接受刘邦谢罪时居然把曹无伤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统编教材《语文》下册第八单元选入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其中“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一句在理解上颇有难度。教材句中“胥怨”的解释为:“相怨。”学生翻译“相怨”为“百姓之间相互怨恨”,可教参给出的译文却是“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逻辑矛盾。根据语境读文可知,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意思应是“怨恨盘庚迁都的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还有广大的老百姓”。那么,这句话中的“胥”到底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3.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为《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这篇记录公元前五百多年人们讲话的文章,高一学生对照文下注释来理解词语、句式似乎没有困难。但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翻译文本时,则出现了集中的思维质疑点,那就是对孔子“问志”话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2012年第2期《语文学习》第72页有篇文章秽对簿公堂”的尴尬》,谈到了“对簿公堂”在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着很大分歧:一方面媒体使用“对簿公堂”为“打官司”之义,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大多认为“对簿公堂”是指当事人在公堂(现在指法庭)上接受问询、审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