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们吟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便会发现:有为数众多的诗人,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常常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一种近似的美学追求,即,在对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作传神写照时,追求一种余韵悠长、含蕴不尽的美,往往达到以有限之笔墨表现无穷之意蕴的高妙境界。以便欣赏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提供一个能让想象、联想飞动驰骋的旷远空间,保证其意向无限地生发、延伸,去作更多的想象和再创造。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以少胜多、余蕴悠长的艺术特质,就是诗家通常所言——“含蓄”。  相似文献   
22.
有唐三百年,在七绝创作上,李白、王昌龄实为辉映千古的双子星座,历来为诸多论家推崇备至。其七绝艺术各有特征,亦各有至处。主要表现为:诗境的营造上,李诗深宏雄阔,王诗则清幽玲珑;诗意的表达上:李诗奔放明快,王诗则含蓄蕴藉;诗篇的构造上:李诗不拘格套,王诗则恪守章法。因此,他们的七绝只有异同而难分优劣。那些强执一端、率意褒贬者,都未免胶柱鼓瑟,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3.
骆礼刚先生在《王昌龄二题》一文中认为: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非由七绝乃因五古。笔者认为,王昌龄引用已诗时多为五古,实时其向生徒讲授五古的做法时所致。而并非其有意推崇自己的五古。无论从王昌龄对七绝创作所投注的热情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还是从当时诗坛五大创作的诗人群落及王昌龄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来看,抑或从王昌龄七绝于当时多被诸管统争相传唱的实际情况来看,王昌龄获当时之诗名确因七绝而非由五古。  相似文献   
24.
本文运用了中国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艺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从美学的角度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审美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悠远深邃的意境美,又有隐曲婉转的含蓄美;既有超渺澄明的清空美,又有豪迈奔放的雄浑美。优美与壮美同具,阴阳与刚柔并存,体现了鲜明而丰富的美感特质。  相似文献   
25.
与空前繁荣的诗歌创作相比,盛唐的诗学理论似稍显沉寂。但是,盛唐的诗学也自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在理论研究及其发表形式上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对诗学的一些核心范畴进行了较为理性、全面也更合乎客观实际的理解、把握和凝定;诗学理论的诗化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并愈加昭彰鲜明。对此,我们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