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813篇
科学研究   9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 一、快乐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快乐式教学模式是:精心设计导言、阅读与观察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全班讨论、练习与总结相结合。 这种教学是符合科学性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它是一种教育观的转变,是将传统的、呆板的固定模式的教育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让每一个学生愉快  相似文献   
92.
93.
组稿以前……选题确定以后,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便是组稿。我初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把组稿看得十分简单,心想:不就是找个作者写本书么?后来,从成败当中,才慢慢体会到组稿之不易。做好组稿工作,关键在于组稿以前作好充分准备。组稿前的准备,广而言之,平日读书看报、提高学识、增长才干、熟悉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文化学术界的动态、以及具有一些起码的写作知识等等,都可视为组稿前的基本准备。这里探讨的,是就一个  相似文献   
94.
95.
有的同志问:“中世纪产生了大学而没有中学,是否先有大学而后才有中学?”回答不能简单化,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第一,那时欧洲国家普遍认为教育子女是家庭的职责,富有之家通常延聘教师在家教学,不少青年受到了较有水平的教育。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延师上课,就成为最早的大学。第二,后来大学制度日趋完备,大都设神、法、医、文四科,神、法、医是本科;文科传授七艺,学生毕业后再升入神科、法科或医科,是大学  相似文献   
96.
不动笔墨不看稿革命老人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有一回,学生们向他求教看书的经验,他回答了七个字:“不动笔墨不看书”。举一反三,我想到,看书与看稿,似有许多相近处。借用徐老看书的七字诀,编辑看稿,能否将“书”字更为“稿”字? 如果说,“不动笔墨不看稿”是被编辑生活的实践证明了的一  相似文献   
97.
书稿加工,没有固定模式。它因读物的性质和对象而异,也因稿件的质量而异。不同性质的书稿和编给不同对象阅读的书稿,加工的要求各有不同;当然,不同质量的书稿,其加工量和加工的方面也不一样。笔者曾经做过多年青少年知识读物的编辑工作,所以这里讲的多是就少年知识读物的书稿加工而言的。说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98.
自编袖珍《改稿须知手册》破题:自编,自己编辑;袖珍,小巧;《改稿须知手册》,关于修改稿件必须知道的事项、规则的手册。哈哈!这岂不纯属废话么! 真的吗?可它是我多年来编辑生活的一点切身体会呢!不怕见笑,权且忝为经验,奉献给有志于做好编辑工作的青年诸君。事情是这样子的——五十年代初期,我开始学做编辑工作的时候,在修改稿件中,对一些用词用语,既不懂得,也不在意。比如,碰到稿子里有“满清”、“洋灰”、“老革命根据地”、“公尺”、“公升”这一类词语,我都不予改动。后来,党和政府陆续发了一些文件,对一些  相似文献   
99.
我少年时候,跟人切磋学业,争执不下时,常拿出一张“王牌”:“书上说的。”对方一听是书上说的,也就无言以对了,于是我便“得胜回朝”。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慢慢儿多起来,特别是自己也编起书来的时候,我才开始醒悟到,书,也是人编出来的,书上说的也未必都对。你看,书上还兴出现错别字呢! 我以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做到遇事不唯书,不迷信本本,对书上说的取分析态度,这自然是一个进步。可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