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前不久,常州市教育局召开三年一次的教科研工作会议,各辖市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常州市教科研规划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体成员,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职业学校代表近三百人参加,市教育局丁伟明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了课程改革以来全市教科研工作的经验和不足,表彰了在课题研究中取得较大成果的代表, 围绕“依托教育科研,推进课程改革”专题展开研讨,展望了今后几年中教科研工作的方向。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继续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课堂教学的变革为核心,依托教育科研,用真实的教育科研、促扎实的课程改革,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潘莉)  相似文献   
132.
<正>初中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而所谓问题化教学,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将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教学问题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模式。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而且还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  相似文献   
133.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任课教师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2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  相似文献   
134.
潘莉 《职教通讯》2011,(6):58-61
提出了宁波高职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接轨现代服务业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在现有高职秘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发适应现代服务业需求的课程,积极改进内容与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实训体系,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秘书人才的就业适应性,实现高职院校文秘教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5.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背景下,推进数字智能技术融合驱动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的崭新样态,是解决思政课浅层学习难题、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思政课融合贯通、契合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点与成长发展需求的理性选择。数字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呈现出大学生深度认知学习内容、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深度感悟学习情境的应然图景;但也要警惕技术赋能推进形式创新而对内容与价值有所忽视、技术过度依赖导致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互动弱化、数据过度采集与数据泄露滥用带来数据安全问题等实践困境。为此,需提升师生数字素养,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构建数字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数字技术规范,促进人机协同发展,持续优化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效能。  相似文献   
136.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是促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源初形态上的中西之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时性上的古今之别,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属性和中华民族利益代表的身份属性等,共同驱动了“两者的结合”。从马克思主义维度,马克思主义中西之变中的中国化实践和时代化理论发展的要求,是推进“两者的结合”的现实之需;从传统文化维度,传统文化古今之变中的内容、方法和价值的现代转化,是推动“两者的结合”的发展之要;从中国共产党维度,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与身份属性、党的建设、党的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是达成“两者的结合”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