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文章描述汉唐之间民族音乐进入官延乐府的途径、形态、演变的情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并论述民族音乐在乐类的产生、曲调的演变、歌辞内容和体式诸方面对乐府诗史的影响,以此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乐府艺术、乐府诗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2.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出现了新的问题,对于肩负着培养跨世纪接班人任务的高等院校来说,解决这些新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也就是说对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对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代表性译作,包括1896年时务报张坤德的初译本、1903年绣像小说本、1916中华书局全译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论表明这些译作受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特定时期文学风尚、翻译理论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34.
中学阶段,班集体的凝聚力对学生个性发展、学习进步、思想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青少年发育成长阶段,有一个凝聚力较强的班集体,不仅使他们感到集体的力量,还能培养他们集体主义荣誉感和争做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并进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由此看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对搞好学校管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  相似文献   
35.
文章通过搜集文献用例并结合方言材料,探讨“老公”一词的三个义项在汉语史上的产生及演变情况。至迟在西汉,“老公”指“老年人”的用法已经广泛使用,可以自指也可以他指,到宋元之际,此用法逐渐衰落;宋代南戏作品中产生“老公”的新用法——指称丈夫,在元明清文献乃至现代汉语的南方方言中,此用法仍有保留。而在北方方言,自元代至明清,“老公”都是对太监的尊称。  相似文献   
36.
中国文化的强烈的致用性质,使中国古代诗歌自学步时起就一直走着“言志”的路。带有浓厚儒教色彩而偏重教化作用的“诗言志”说。弱化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纯粹性,却强化了它的人格的伦理色彩。于是,诗歌成为诗人活生生人格的晶化物,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审美形态。因此,假如我们要比较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诗人的审美人格,而作为诗人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成的诗歌。则是我们赖以倚仗的中介。  相似文献   
37.
民俗学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了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演述活动,此举将学生关于家乡非物质文化的认知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有效连接,而以依玛堪体裁归属为例的师生讨论活动则有利于学生将田野调查体验升华为理论思考。整个教学活动在学校民族志的视野中建构了一个社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圈,建构了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8.
“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不能形成审美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种“距离”现象:有三个人同去一风景游览地,第一人看到了这里的大片森林可以赚钱;第二人因忧心忡忡而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第三人则迷恋于这里的景色,陶醉于审美对象之中。三种态度以“心理距离”解释,第一人便是“心理距离”过近,第二人乃“心理距离”过远,第三人才  相似文献   
39.
古人将王维柳宗元的山水诗同划入“清”的范畴。其实二的美学趣味和其山水诗的美学形态相去甚远。本以唯物反映论的审美原则,主要从政治遭遇和现实处境上探究二相同和不同及所以不同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40.
王志清 《科教文汇》2008,(7):169-169
网络交际具有不同于日常交际的特点,网络交际中出现交际障碍的情况又远比日常交际常见。文章将网络交际的特点与网络交际障碍的产生结合研究,认为二者密切相关。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找到排除网络交际障碍的方法,使网络交际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