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陶行知诗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6年萧三发表《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至今,陶行知诗歌研究时断时续70年,从题材内容到艺术旨趣,由政治和教育领域的价值意义到文学世界的还原,研究呈现出明显的特点。本文对陶行知诗歌研究的动态做一分析述评,力求重新认识陶行知的诗歌在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作为重要诗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从来没有以诗人自居过,然而,终其一生有近七百首诗歌作品传世。萧三、袁水拍、郭沫若等著名诗人给予陶诗很高的评价,而主流文学史家却没有给陶诗以一席之地,这恰恰表明了陶行知在诗坛主流风气之外另辟了蹊径,这条蹊径便是陶诗的大众化与人民性。陶行知正是从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 ,田园是朦胧而缥渺的 ,东汉张衡《归田赋》中的田园方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然而张衡毕竟没有归田。晋宋之际的陶渊明葛巾短褐 ,以农人的装束 ,以文人的心境雅趣 ,躬耕南山 ,放歌丘壑 ,完成了这方精神家园的最后也是最现实的建构。后世的田园向典雅而华美的园林发展 ,成为一般文人士大夫可望而不可及的贵族乐园 ,失却了精神家园最初的特质 ,这是田园的异化 ,也是精神家园的丧失  相似文献   
15.
王文岭 《生活教育》2013,(11):18-21
知识教育的功利化和极端化,必然无视“人”,而且视“人”为“物”,工具性教育机制因此而日臻完善。山东昌乐二中以“人永远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为旨归,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实践全面予以贯彻实行,创立了“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该校教育创新之路,对当下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镜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境内三条江水流灌于北、中、南部,苗、侗、水、瑶、壮、布衣、土家等民族聚居于云飘雾绕的山间谷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这里是村村笙歌,寨寨曼舞,充满着原始的神秘,涌动着高原的豪放。然而,物质的贫乏,生活的艰难,只有原住居民感同身受,全州16个县市,其中就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红彤彤的太阳可以照遍群山万壑,现代文明的火炬却因山路泥泞,交通闭塞,难以照耀苗乡侗寨。水泥公路艰难地向大山里延伸,然而,公路通向哪里,哪里便会有一批劳动大军,拖家带口,离开世代生活的村寨,在城市的边缘,寻找生存的居所。大山深处的苗乡侗寨让我们关注,那些跟随父母走出大山的孩子也让我们牵挂,他们能在城市开心地生活吗?  相似文献   
17.
1930年4月,国民党当局在南京晓庄师范查获中共中央秘密出版物《布尔塞维克》杂志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画像等,表明晓庄师范已然成为中共南京地下组织活动的重要据点。国民党当局改变了此前“勾结反动军阀”冯玉祥的事件定性,转而指向事件背后的中共地下组织,造成中共晓庄支部和南京市委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8.
小孤山,高八十余米,周长仅五百余米,独立安徽宿松城东南长江中。南岸与彭浪矶相望,横锁长江,江潮至此而回,素有海门第一关、楚塞吴关之称。山形酷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旧时亦称髻山。1923年陶行知先生曾沿江西上,复又溯江东下,数次往来于小孤山下。孤山虽小,但矗立长江,号令江水,阅尽世间浮沉,其形其神,深烙在陶先生的心底。他那次沿江之旅,是为推动平民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境内三条江水流灌于北、中、南部,苗、侗、水、瑶、壮、布衣、土家等民族聚居于云飘雾绕的山间谷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这里是村村笙歌,寨寨曼舞,充满着原始的神秘,涌动着高原的豪放。  相似文献   
20.
小孤山,高八十余米,周长仅五百余米,独立安徽宿松城东南长江中。南岸与彭浪矶相望,横锁长江,江潮至此而回,素有“海门第一关”、“楚塞吴关”之称。山形酷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旧时亦称髻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