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严格辨析社会公德概念的历史缘起,明确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准则、公德、私德及公德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全面完整地揭示社会公德的基本结构和深层内涵,乃是准确把握社会公德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科学性等特征,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3.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其成员无意识接受的共同生活规范。随着大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伦理行为与习俗行为的冲突、"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以及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的冲突。旧的生活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阻碍了社会公德的成熟,影响到和谐公共生活的构建。以创造新习俗克服旧习俗、提升公共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有效克服习俗与公德的冲突,提升社会公德调控效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4.
在伦理思想史上 ,尊重是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现阶段 ,提倡尊重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共同要求 ,它贯穿于社会三大道德领域 ,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社会进步的阶梯。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大背景下 ,倡导尊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 ,增强民族凝聚力 ,平等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为公德"的观点,忽视了公德生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规律性,是对私德与公德关系的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辩证考察私德公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否认和抹杀二者在交往对象、适用范围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尤其是特定交往关系的产物,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轨迹.批判性地接受梁启超的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的公德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6.
后现代生活对道德基础和本质的解构,导致社会外在规范力量的弱化,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定向危机;作为道德生活之最高的责任感,也变得离我们越来越疏远。安顿人类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生活,使它不再四海漂泊、无所归依,必须关注"他者"的存在和命运。"他者"不仅是个人存在的必要条件,更是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如果能够站在"他者"的高度,对人类和非人类的命运给予高度沉思,也许人们能够走出当前精神生活的困境,给自己的生存乃至生活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37.
体验是理解后现代道德的生活图式.发掘个人体验和生活经历的道德旨趣,考察微观视角下的人性与伦理问题,并不亚于对世界意义的探索.由"意义"向"旨趣"的转变,充分表明"后"现代道德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向.道德在本性上包含某些非道德的因素,而这一点恰恰需要借助体验才能确证.历经生活流变并受到生活侵蚀的道德和伦理才是真实的,与生活共同沉浮正是道德的命运.生活变迁可能会导致伦理规则的改变,但无法剥夺人性内部最恒久的因素,失去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和伦理生活.  相似文献   
38.
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充分发挥时代楷模的示范引领功能,是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的客观要求。时代楷模引领公民道德养成的实践,契合公民内在向善的渴望与道德成长规律,以时代楷模为追求进步的标杆,在见贤思齐中提升个人道德自觉,在感悟使命中激发道德情感,在踔厉奋发中坚定理想信念,在道德践行中坚守知行合一,努力将时代楷模的精神力量内化为公民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外化为大力弘扬真善美、积极传播正能量、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以此实现人性上升的主观诉求与道德发展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9.
作为人文主义的晚期代表 ,蒙田借助散文来阐述自己的相对主义道德观。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是由多种相互否定的事实构成的 ,没有确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 ;只有世俗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但要节制和合乎中庸 ;他把合乎理性地生活看成个人道德完善的必要条件 ;在教育方面 ,他强调德育为首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40.
图像在生活世界的急剧扩张及其形态的演进,是以先进的视觉技术及其成果为基础,围绕从视觉认知到视觉化认知的轴线渐次展开的。其中,图像形态在时空上的不断拓展与转换,经历了常规图像、编码图像到数字虚拟图像三个阶段。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催生了一种崭新的“机器想象”,并由此开启了“人机互融”或“人机一体”式视觉化(智能化)认知新模式,从而引领图像哲学步入新的阶段。视觉化认知带给人们的是从未有过的精神图像和全新的生命体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视觉新技术在给人类认知及生活世界带来诸多变化和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视觉认知的信仰、主体性的意义以及人机关系等议题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