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核心内容,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缺一不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多数都会重视说、读和写,而忽略听,导致了学生们只学会了做题,而听不懂别人说什么,就很难用英语与人交际。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们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初衷相背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改变教师观念,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听力能力呢?  相似文献   
72.
教育改革不能脱离社会支持只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孤立的自我改革。教育改革嵌套于社会改革,两者是相互包含、互为媒介、互动同构的有机整体。社会信任、社会合作、社会参与是影响教育改革的社会三要素,三者以社会合作为中心,共同为教育改革提供从心理到行动、从行动到制度化的社会基础。社会信任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本与责任共担,信任程度缺失制约教育改革,造成教育改革制度设计的“公平悖论”与参与改革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内耗;社会合作促进教育改革的技术、人力、经费等诸要素融合,并为教育改革提供自生自发的基层创新动力机制,跨界合作为解决教育“短板”与“盲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社会参与为教育问题解决从个体感受经由社会行动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开辟了渠道,通过协商机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重建社会信任、鼓励社会合作、扩大社会参与可夯实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3.
教育分流制度是进行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分流制度在精英主义倾向递减、平等主义倾向递增的维度上呈现出精英主义、竞争主义、课程主义、自由主义、平等主义五种类型。我国教育分流制度系统属于东亚型竞争主义教育类型,强调权威主导、能力本位与成就导向,属于强制分流的“学术型—晚分流”模式。当前我国教育分流制度面临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尚未有效改善弱势群体在教育分流中的不利地位;二是教育系统的人才选拔机制容易引发过度教育竞争;三是缺乏使教育体系保持适度弹性的“软分流”机制。构建平等而卓越的教育分流制度,需要在价值诉求上达成制度正义与社会效率的深度耦合,在实践路径上协调好国家意志与个体需求的平衡。  相似文献   
74.
程红艳 《考试周刊》2014,(92):134-134
故事是历史传承的主要途径,故事取材于历史,而将历史故事运用于中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真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特点。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中学历史课程编排特点,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极大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本文就此探讨了将历史故事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和效果。  相似文献   
75.
“学校即社会”是杜威理论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的一个命题,它标示着一种新的环境观:学校是改造社会的基本手段,学校是一种社会环境。这种环境观反对主客体二元对立,强调环境与个人的活动、经验的生长是统一的。在此环境观基础上,杜威论述了学校环境的功能及设置环境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76.
教育均衡发展从理想走向现实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其中一些常见问题、热点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辨析。一是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是否主要是由于经济非均衡发展造成的?二是教育均衡发展是否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不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四是强调均衡发展是不是削高就低?五是高中阶段教育要不要均衡发展?六是均衡发展会不会降低公立学校的质量?七是均衡发展会不会造成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抗衡?  相似文献   
77.
教师是推动自下而上学校变革和基层教育改革的重要主体。以结构化理论为分析视角,以深度访谈为方法,研究发现,教师参与教育变革存在被动执行者、艳羡观望者、主动担责者、先行领跑者4种不同的角色类型,其中主动担责者与先行领跑者可被视为变革主体,此类教师在变革资源的加持下在一定程度上可突破结构限制,主动实施教育变革行为。其中,反思、系统思维能力是教师成为变革主体的起点与关键能力;信任关系、教师合作社会网络是教师成为变革主体的促进因素。但是,教育权力结构限制、教育管理制度约束、学校变革资源缺失阻碍教师成为变革主体。因此,通过建构合作网络、加固信任关系、破除结构限制等补足所需资源,增强教师能力,为其成为变革主体提供可能空间与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78.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79.
教育“政策制定”研究关注抽象政策理念转化为情境化实践的动态过程,着力对行动者阐释、转译、再建构政策行为加以解释。通过对SSCI数据库中136篇文献的内容综述,发现该类研究进展迅速,已得到多个国家学者、期刊平台的关注。研究内容聚焦多种教育政策与行动者,诠释行动者意义建构政策的阶段表征与嵌入于阶段过程中的“制定”实践,并指明影响“制定”的情境因素。同时,学者基于研究发现建构理论模型指引后续研究者。此类研究启示我国学者,应融合多学科理论,剖析教育政策执行的微观复杂样态,并立足于本土情境,提炼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0.
培训评价组织功能的实现直接影响着1+X证书制度的运行效果,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分析培训评价组织问题表征及功能实现提供了研究视角。调研发现,培训评价组织参与1+X证书制度存在如下问题:行动者——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冲突,行动目标——愿景与资历的差序,行动情境——条件与手段的匮乏,行动规范——强合法性与弱合法性的缺位。因此,若要更好地实现培训评价组织的功能,需协调公益性与营利性以实现组织有机系统的适应功能,完善社会职能属性以实现组织人格系统的目标功能,耦合情境资源以实现组织社会系统的整合功能,获得合法性以实现组织文化系统的维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