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19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现今,我国部分大学教师忘却了自身的角色,忽视本职工作,或一心求权或一味谋利,严重贬损了知识分子的形象。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教师,重新提出并认识自己的职责规定与角色意识,对教育事业和社会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大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一般拥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社会话语权力。因此,他们只有秉持自身"知识分子"的定位,通过加强专业探求、培育师德情操和怀抱普世情怀,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角色要求,才能重新回归其本身所应有的"知识分子"角色,切实发挥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2.
传统直观性教学原则作为教学的经典性原则一直在夸美纽斯阐释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它建立在感知直观的基础上。随着现代哲学与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理智直观的价值和意义,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李泽厚的"自由直观",完形心理学所论证的"格式塔",为"理智直观"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由此,现代直观性教学原则亟待扩展其意义,即培养学生的理智直观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整体的感悟能力与自由人格德性。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中小学生辱骂、殴打教师等侵犯教师人身权利的行为屡见不鲜,令人深思。究其原因,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人身权缺乏法律保护;教师权利的规定笼统模糊;侵权者未得到应有的惩罚;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失衡,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未成年学生的侵权行为。因此,完善教育立法,明确教师的权利,给侵权者以适当的法律惩处并全面加强法制教育,对维护教师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树立教师权威,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症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已进入第三轮高潮 ,确立了改革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厘清了改革的思路 ,明确了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何推进第三轮改革 ,避免前两轮改革进展缓慢的弊端 ,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认真研究和探索。本文在分析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约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症结在于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5.
本论把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以宏观一中观一微观的逻辑进程和分析思路,采用调查研究法、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和事实研究与价值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理论基点、动力、要素、实施、特征等,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本文基于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考察,发现服务手段与服务态度、职业目的与脚下行动、感情燃烧与理性淬火等方面教育存在一定的脱离现象,剖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学校职能的弱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片面,并提出在业务教育中增进人伦教育的内容,在理想教育中增进做人的实际行为训练,在感情熏陶中增加道德信念的成份的设想。  相似文献   
27.
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28.
教育本原精神是教育观念或理念形成的始源性内核,实质上是教育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需要教育和赋予积极品质的人来守护。积极品质作为"以文化人"而筛选出来的人性的优点,包含着从价值意识层面到现实素养层面的一系列积极特质。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能够帮助个体在具体社会文化背景下安身立命并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积极品质从存在意义、具体内容、存在方式等方面来看都与文化相契合。这种契合要求积极品质的培养须贯彻教育的本原精神,以传承和浸染的方式实现。因而,积极品质的培养需要传承教育的本原精神,将个体浸染于教养性教育氛围中,以教育本原精神守护优越人性的传承,以教养性氛围保证积极品质培养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29.
30.
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由保障性质量因素、拓展性质量因素和主体性质量因素三层面构成。保障性质量因素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宏观保障性质量因素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经费投入;中观保障性质量因素包括管理水平、学科与专业水平、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微观保障性质量因素包括教师数量、教师质量、生源质量、学习性投入、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科学研究。拓展性质量因素也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因素,其中宏观拓展性质量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状况、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中观拓展性质量因素包括高校文化环境、高校内外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高校服务社会、高校制度环境等;微观拓展性质量因素包括生师关系及互动情况。主体性质量因素指发展着的人的因素。人的发展分为身与心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结构形态与生理机能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其它因素综合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才能促使个体更好更全面地发展。保障性质量因素和拓展性质量因素,最终以主体性因素为核心,都是以人才培养为重心,以提高主体“心”的质量为目的,保障“心”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