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刘世吾形象被人们作为官僚主义典型进行解读,这实际上是由于小说主人公之一的林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的"内部视角"和评论者庸俗社会学文艺理念的"外部视角"交织下的"双重盲区"造成的历史性误读所致。突破这"双重盲区",以审美态度对小说文本重新解读,就会发现一个迥然不同的刘世吾,体味出表层文本下所蕴涵的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这又恰恰得益于林震的"内部视角"对生活的忠实记录。  相似文献   
13.
从内在意韵看,《白鹿原》的框架结构由白鹿、白狼、鏊子三个意象构成。白鹿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诗意再现,凝结着其独特的精神品格。社会革命运动在白鹿原族人中化为“白狼喋血”的可怕传说,与当年阿Q脑海中“白盔白甲”的幻想形异而质同。而“鏊子”之喻,不仅揭示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同时更揭示出传统势力与革命相对立的更深层的“秘密”。从“白鹿”到“鏊子”,作品形象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迂回曲折的悲剧性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张承志的《黑骏马》以一出爱情悲剧为形式,展现了蒙古民族在历史转折之际的自我审视、化追寻及抉择。具有令人回味不尽的历史与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对人类文明史开创性的独特视角、远古神话梦呓与现代哲理之思深层对话的研究方法、全景式的漫游视野、格言警句与生动描绘的融会贯通、放眼古今未来而强烈的现实关怀等,成为<西方狼>的价值和特色所阅读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16.
何处是“家园”——《白鹿原》之黑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实的《白鹿原》深刻揭示了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演变的“秘密”。黑娃形象则集中揭示着中国社会革命的许多“秘密”。他自发萌生的个体意识 ,使他怀着犯罪和自贱心态走上叛逆之路。接着 ,他被鹿兆鹏燃起“革命激情”,怀着狂暴的“反封建”情绪 ,在白鹿原掀起“风搅雪”革命。在疯狂破坏和“彻底决裂”后 ,却在思想上陷入更深的精神危机。最终 ,“革命黑娃”跪回白鹿祠堂 ,在悔泣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黑娃倔强叛逆 ,狂暴反抗 ,无奈皈依的个人精神悲剧 ,同时也象征了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在思想上无法逃脱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7.
《青楼梦》作为清末落魄文人进行自我心理抚慰的"白日梦",其基本审美格调是虚幻与矫情。占有众多美人,放纵自然情欲,尽情享乐人生,是其核心价值观念;才情诗酒,仕宦功名,是其华美的社会与文化包装;超越个体生命,永享花国众美,则是作者"白日梦"的根本追求;道教的享乐主义,是其人生哲学。主人公的"花国人生"及其品行,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世文化享乐主义人生哲学和颓废、孱弱的精神品格及女性化的文化气质。因而《青楼梦》揭示了近世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一:于精致典雅中腐化沦落。它使人深思: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即使打破了礼教束缚,中国社会就能自然而然实现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