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教育   20篇
科学研究   2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21.
寻求实在的历史之根,以摆脱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长期的无果之争,是哈金科学哲学思想发展的主线。从"实验创造现象"到"实验室的自我辩护"再到"历史本体论",哈金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从实验室的空间进入人类文明史,从实验实在论进入生成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论。但是,由于哈金没能对称性地对待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从而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摆脱康德先验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传统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的焦点在于理论能否反映某种外在的根基,从而纠缠于理论与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无法自拔。哈金认为解决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将考察视角从表征转向干预,于是,实验开始进入实在论争论的核心。一方面,实验有着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在实验中,通过对相关仪器的“操作”产生的现象,可以确保理论实体存在的确证性,从而为解决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提供新的哲学进路。尽管哈金发起了科学哲学的实验转向运动,但其实验哲学思想还是为很多人所诟病;这些质疑最后推动了哈金的转型,从基于实验的实体实在论转向科学实验室,试图实现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23.
什么叫后现代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后现代科学的三种形态其一是有机论的后现代科学,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的进步;其二是科学知识的权力学说,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相对主义,二是科学知识的意识形态化。这种学说的直接根源是利奥塔的后现代的“叙事说”的转向与福柯的知识权力学说,体现在“强纲领”SSK,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科学观中。在当前的“科学大战”中,科学卫士批判的主要是这种思潮;最后是科学文本的解构主义,其目的是破坏对科学文本解读与理解的任何确定性的规则,破坏了科学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4.
对数学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太过分偏重于数学的欧几里德式抽象 ,偏重于理智性和概念性的分析 ,以求得公理化或公式化的理解 ,结果使西方文化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25.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源于科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辩护的语境”与“发现的语境”的二分;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源于文化或社会建构论.关键问题在于,科学哲学和科学的文化建构论都将科学视为一种“理论”而不是“实践”.如果我们从“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就会发现科学实践的多维度性,导致对科学进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才能给科学以完整的解释,从而表明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是相互融合的.在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中,这种融合同样会彰显科学的政治、经济乃至伦理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26.
别应龙  蔡仲 《科学学研究》2020,38(2):200-207
当前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这与与被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代表的大品牌食品公司控制的全球食品体系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可口可乐公司不断追加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资助,甚至滥用科研成果,干涉科研活动的自主度。通过布尔迪厄的科学场域理论,本文尝试通过揭露出这种包装的过程,以表明这类大品牌食品的“伪”科学性,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抵御伪健康食品对人们造成的威胁并提出相应地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7.
当前科学哲学正在走向"语境论",这种走向与Science Studies有关。文章首先分析了"社会建构"所理解的"语境",这种"语境"用"社会重构"取代了"理性重建",从而走向了社会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其次考察了"科学实践"视野中的"语境",这种语境把科学置于自然-仪器-社会机遇性聚集的空间或场所,从生成论的视角,为科学哲学重新思考客观性、合理性等一系列概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28.
超导超级对撞机(SSC)作为大科学政治时代的典型工程,其兴衰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特定历史和政治环境下的结果.通过对战后美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回溯性分析,得出SSC得以立项的三个政治前提:布什模式、技术怀疑论与国家威望.随后探讨了冷战结束后的外部政治环境如何导致SSC立项的三个政治因素变得不合时宜,并进一步论证了官僚化管理机制导致该项目最终夭折的过程.这对未来类似的大型基础研究项目的 决策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29.
从"社会建构"到"科学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末,科学的社会建构转向了科学的后实证研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建构主义者以社会轴来取代科学哲学家的自然轴,结果是在面对"反身性难题"的同时,又陷入"方法论恐惧"。在后实证的研究中,自然与社会的二分状态已经消除,它不再寻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而是探索科学实践过程中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与人类的)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博弈过程,从而消除了上述的"方法论恐惧"。在更为深层的意义上,这种后实证研究是向辩证的科学观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30.
引力波探测成功,是大科学时代典型的认知价值与非认知价值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事件表明,科学事实之所以得到确立,除了科学家的纯科学资本作为基础外,还要具备以基金资助为符号的经济资本,以社会声望、头衔等为符号的社会资本。当这些非认知性质的资本介入科学研究,就会铸造出一种确定性的象征资本,从而有效推动科学事实的确立,推动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