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位于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当日累计发生余震64次。伴随地震而来的是强烈的海啸以及随后发生的核电站泄漏事故,全世界的焦点一瞬间聚集到了日本,由于日本与我国地缘上的接近性,再加上地震本身破坏力之大,我国人民对本次大地震也是高度关注,大地震的相关报道也被推到了舆论前台。  相似文献   
32.
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建设中离退休工作的重要性和校园媒体的功能、特点,以及如何发挥校园媒体的“三贴近”优势,开辟新渠道、利用新方法,从而全面深入地推动离退休工作的开展,为大学的改革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团结向上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3.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对象,把大学技术转移作为我国组织间技术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梳理技术传播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思想、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提出了中国大学技术转移的基本模式.然后系统地分析了这一过程的主要阶段、关联方和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4.
一是职业岗位与工作岗位的内涵理解。作为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任务不单单是某一个工作岗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应该是若干工作岗位群所需知识技能的训练。二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拓展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应面向未来“职业人”的职业岗位,而不是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三是职业培训与职业文化的引入再造。  相似文献   
35.
当代大学生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现代社会中媒体作用日益凸显及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和教育概况的基础上,结合所开展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与媒体接触的基本情态、媒介行为和媒介素养特点、对媒介素养的认识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相似文献   
36.
1997年10月8日至24日,我随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培训考察团在美国进行了为期15天的培训考察。通过考察、培训和交流,对美国成人继续教育初步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美国成人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特点感触颇深,深受启发。一、美国高等教育及成人继续教育的概况...  相似文献   
37.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广泛地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实效性强的特点。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青岛市基础教育师资建设需要的形式多样、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并已内化为全市中小学校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整合校本培训资源在校本培训的推行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校本培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协调服务职能,调动学校的积极性,“走立足校本,挖掘潜力”和“走出校门,广泛合作”并举的路子…  相似文献   
38.
39.
说到吃,我这个名副其实的资深好吃狗绝对是行家高手,什么薯片、冰糕、可乐、烧烤、炸鸡……一概来者不拒;麻辣烫、臭豆腐、煎饼更是有来无回。它们让我甜得心欢,香得过瘾,麻得给力,辣得解馋,想起来我就口水流下三千尺。但是前不久,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题为《路边摊真相大揭秘》的文章,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些美味里潜伏着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杀手,看来我得忍痛忌口了。  相似文献   
40.
对“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何去何从,无疑是人生道路重要的一步。民族工业是我们自己的工业,是我们国家富强昌盛、增强综合国力的主要依托,是我们理工科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最佳选择。然而,在现实中,把出国、到外企、进公司放在优先考虑的人却不在少数。诚然,国外的生活、科研条件,一般来说比国内要好,外企、公司里的薪水会比国有企业高出两三倍甚至更多,而某些地方和单位由于体制和人事制度的保守僵化,会暂时影响青年人充分发挥作用。但是,不管存在怎样不尽人意的客观差距,毕竟有一条是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