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讨论了全数字接收机中同步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给出了基于Gardner反馈环路的定时 同步算法和基于数字Costas环的载波相位补偿算法的定点实现方案,并在Altera公司的DSP Builder上实现了该算法.计算机仿真和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实现都验证了其有 效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信噪比恶化小于15dB,时钟捕捉带大于±1%,载波频差捕捉带 大于±4%.  相似文献   
82.
所谓“语言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针对课文语言材料,以分析讲解为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或直接或间接指导学生揭示其中的规律。该模式可简化归纳为如下图示:   师 (辅 ):导入性点拨→引领性点拨→反馈性点拨→迁移性点拨   生 (主 ):感受语言 → 领悟语言 → 积累语言 → 运用语言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我们就会发现:   “语言学习型”教学模式非常明显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老师只起导入引趣作用;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老师只起引领激情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积累,老师只起反馈调整作…  相似文献   
83.
赵克明 《初中生》2014,(Z2):18-21
正生活中总有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事物,一想起它们就会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场景、人物和事件,再一纵向比较就会有新的发现,生发出许多感慨。散文的写作过程往往就是这样。请看下面一组文字。【读美文】荸荠方心田老婆从菜市场买了一斤荸荠,洗净,用果盘盛了,放在茶几上。老婆是乡下出身,凡乡下产的小吃食,如花生甘蔗红薯白藕,她都喜欢。我其实也一样,但外表往往会像城里人,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  相似文献   
84.
正习惯于周末逛逛书市,驻足琳琅满目的图书前,呼吸着扑鼻而来的油墨的清香,我总会忆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忆起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全国人民共读"红宝书"的年月度过的。那时,家里仅有的几本线装书都在"破四旧"中付之一炬,小学语文老师唐显礼先生不忍心看我们天天读那几句"语录",就用旧报纸写了许多"字丁"(将旧报纸裁成一个个小方块,上面写上毛笔字),每人发给一小叠,让我们一边读一边用手比画,  相似文献   
85.
86.
<柳毅传>是唐传奇代表作之一,它以自然巧妙的情节结构、亦真亦幻的环境渲染、有声有色的叙述描写、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刻画,赢得读者的喜爱和欣赏.但是,中学生在自读这篇课文时往往耐不住性子,不能深入文本去把握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仅仅了解一个故事梗概便浅尝辄止.怎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趣呢?不妨试用以下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87.
生命是一条路,这条路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砖石铺成的,不可能铺金布银,一路闪光。生命在于有一个充实而完满的过程,而不仅仅在于有辉煌的结局。  相似文献   
88.
选自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人教版高二中《语文》第四册)这篇话本小说篇幅较长,编织的社会生活故事背景广阔,刻画的诸如杜十娘、李甲、鸨母、柳遇春、孙富等人物形象面目尽殊。怎样在一课时里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曾采取一种做法——“倒啖甘蔗,长文短教”。  相似文献   
89.
我们对于生活现象的认识,不能只沿着一条思维路线进行,而要适时转换方向;也许就在这一转之间,便会有新奇的发现,攀上认识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90.
心上的刻痕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教育是什么?常常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活,抚摩心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刻痕. 那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我们用稻草裹了腿,沿着大人用双脚或木锨开辟的"小路"去上学.说是学校,其实是生产队的牛棚,墙是土坯垒成的,屋顶是稻草铺盖的,课桌很特别,是用轧稻的石磙架支撑起几块长长短短的木板搭建的,凳子也很特别,是将稻草编成的蒲凳放在断坯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