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对当前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力作出分析,指出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具有跨越国界、天然落地和快速到达等特点,是与生俱来的国际传播载体。广电媒体应借助媒介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其在渠道、语言、新闻采集网络等方面优势,发展海外的户外视频与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以提高中国广播电视的落地率,进而提升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62.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南通《江海晚报》大型探索之旅铭记共和国的奠基者———江海晚报十大开国将军县之旅于2009年6月22日启幕,由9名记者和1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采访车队兵分两路,前后历时26天,对  相似文献   
63.
汶川大地震最先由网络媒体传出去,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第一次作为独立转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2008奥运会转播体系,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成为2008年的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64.
风险与决策相联系,科学、民主的风险决策离不开媒体的风险沟通。风险沟通从侧重风险教育、公关宣传的单向传播,走向注重公众参与的双向传播,促进风险决策的民主。云南怒江水电工程遭遇政府、民间与媒体的不同声音,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和符号意义,工程的搁置更是凸显了风险决策的民主。  相似文献   
65.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有效融入中小学教育,是建立在对教师进行必要培训之上。本文试图从培训的必要性、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对策进行有益思考,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6.
目前,有的工会干部对新时期工会工作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对工作中遇到的现实和理论问题研究不够,在处理学校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文章提出,学校工会干部要适应时代要求,做好工会工作.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新时期高校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分析,提出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长远的职业意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加强人际沟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68.
论“风险社会”危机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世界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风险并非自然的风险,乃是“人造风险”。风险具有全球性、知识依赖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对危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传媒具有风险认知和沟通功能,预测、凸现隐形的风险并对现实危机进行“定义”、“冠名,”以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危机的“在场感”以及经验、认知的相互交流。大众传媒要尽量减少传播的悖论和破除话语中心论,同时,对危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应该从研究“误传”、“误读”转向研究如何协调合作与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69.
“贾君鹏事件”:媒介事件与社会的“集体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平  王子毅  董朝 《今传媒》2009,(12):16-18
一、贾君鹏事件:新媒体“媒介事件”的典型文本1.“媒介事件”的概念演变:从卫星电视到新媒体1992年,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  相似文献   
70.
在"移动优先"理念的驱动下,"互联网 +"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转型提供了创新模式,本文以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分析"时政新闻+Vlog"的外显表达特征和内隐基因缺陷,探寻Vlog对电视时政新闻的赋能与启示,以期能充分利用Vlog的创新传播形式实现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