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2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正>在数学解题时,用代换法通常可以把分散的条件集中起来,或者把条件和结论联系起来,使问题化繁为简,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有效地使用代换法,并迅速找准解题的切入点,理清解题思路,顺利地求解含有等式条件的多元函数最值问题.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42.
20世纪初,以规划建设新型城区——商埠为标志,济南拉开向国内外市场开放的帷幕,以经济转型发展为重要特征的近现代化进程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快速推进.至30年代末,济南已从主要由封建行政力量主导的封闭、保守的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近现代工商资本聚集和辐射省内周边城市,以及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43.
再谈拒借率     
图书拒借率是图书馆的基本统计之一。它被认为是反映图书馆藏书质量和读者服务工作好坏的一种指标。“这个指标数值越大,馆藏图书质量越低。反之,这个指标数值越小,藏书质量越高。”(《图书馆统计学》155页)所以人们把拒借率作为衡量图书馆工作好坏的依据之一。不可否认,在通常情况  相似文献   
44.
中考化学的复习,是将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的过程,按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知识的认知规律,使知识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结成知识块。  相似文献   
45.
同往日一样,我又伏案批改学生的作文了。我欣喜地翻开一得意门生的作文看起来,突然,几行令人刺眼的文字揪住我的心:“今天的事才让我知道,郭老师原来是个伪君子,偏心眼,我恨死她了,真想上去揍她一拳……”我再也看不下去了,心中的火气一下子从脚底直冲脑门,同时我也马上意识  相似文献   
46.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权问题更加国际化。在因人权问题导致的国际冲突日益频发的情况下,克服国际法对人权保护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国际法在人权保护中的作用,在国际法框架内寻求解决人权冲突的机制,应该成为主权国家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7.
参赛说明:请将答案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写清你及辅导老师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在信封正面贴上本页右下角的参赛标志或注明“参赛”字样,于当月30日前寄给本刊编辑部田心红。(详细情况请参看本刊2004年7、8月号参赛说明)  相似文献   
48.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最后一节.本节内容研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推导公式的过程渗透了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方程,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解析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了这么多知识和方法做铺垫,进一步深化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即把代数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研究几何问题."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几何问题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知识的纵向联系上看"点到直线的距离"为进一步学习直线与圆、圆锥曲线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践行"四个理解"(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理解技术),深度引领备课和优化备课、精准把握教学,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而探索.  相似文献   
50.
“像的大小”是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自然教材十二册第四课“凸透镜”改编而成的一课。“凸透镜”是适合探究教学的经典课,我们对本课进行了一些删减,主要区别是:在探究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凸透镜”一课是寻求像“放大”(与蜡烛火焰比)和“缩小”(与蜡烛火焰比)时的成像规律;本课只寻求什么时候像“大”和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