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6 毫秒
311.
“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整体教育”思潮是 2 0世纪 80年代末兴起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10几年来 ,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迈开了 2 1世纪新型教育的第一步”。本文着重归纳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并作出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312.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因为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倘若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理论没有充分的了解,倘若对于实践的条件没有实际的把握,那么,这种转化就会有很大的落差。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育专业人员——每一位教师,都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不是被动地适应新课程,而是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应当成为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因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终究取…  相似文献   
313.
学科教育旨在使学生“习得”知识、能力与态度,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奠定学力的基础与人格发展的基础。那么,什么是“习得”(acquisition,或译“掌握”)呢?这里就其心理学的涵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14.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教学必须实现价值转型,切实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教学变革的关键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模式——思维型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315.
世界教学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一部运动与斗争的历史。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中心的,而且多是无视学生个别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在这种条件下很难期待学生能动的活动,也很难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是怎样一种活动呢?它是由种种要素构成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316.
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与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酆瞎芾韀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4] 张世权.华北天牛及其防治[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 杨伟,等.我国天牛类害虫生物防治概况[J].四川林业科技,2001,22(3):49-53. [6] 楼普灿,等.桑天牛  相似文献   
317.
"核心素养"的界定不是片段要素的罗列与相加,而是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模型"来处置的。即便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使用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界定,也不是单纯的指某些素养的培养,而是同"参与社会、自主思维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语言与数学的"硬性能力"——"知道了哪些事实"之类的"硬性"知识,而且关注"软性能力"——"能够运用知识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两者不是二元对立的。  相似文献   
318.
“学力”一般被界定为“通过学校里的学习而获得的能力”或“以学业能力为表征的学力”。这不过是一种操作性的界定,倘若从教育科学的高度来把握这个概念,那么其涵义囊括了以下方面:学力是通过人们后天学习习得的;这种学习的媒介是重新建构人类和民族文化遗产(科学、技术、艺术的体系)的课程、学科和教材,借助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活动,以习得业已客体化了的人类能力和特性;作为人类能力的学力和学习主体的内在条件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和人类的能力与特性的总体发展有机关联。因此,  相似文献   
319.
我国10年来的"新课程改革"把中小学教师的"在职研修"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也为新世纪的"课堂革命"提供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没有课堂教学的变革,所谓"学校改革"不过是一句空话。我国的中小学事实上存在着两种课堂——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从前者的"灌输中心"的"教的课堂"转型为后者的"对话中心"的"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320.
学校改革的草根运动正在席卷日本全土。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如何生成的,提示了怎样的学校未来的形象呢?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创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实现着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在教职员室里孕育着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的同僚性;实现着社区的家长与市民参与的合作性学习。其基础就是立足于"倾听他者声音"的对话性沟通的创造。本文阐述了"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哲学是基于怎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产生的,这种实践又将导致怎样的学校改革的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