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童年的梦     
作为书斋里的学,整天在历史的尘埃中爬梳,心境也变得苍凉。可是有一天,突然从灰黄的纸页——民国三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央日报》“儿童周刊”上,发现了自己的“童年”,仿佛是沙漠中的清泉,晃动得睁不开眼。那分明是自己的名字:“中大附小钱理群”.又是那样一个诱人的题目——  相似文献   
152.
153.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三堂"绝"课,或许我们能从中体味到大学课堂的乐趣和人生应有的目标。第一堂课是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刘老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课,就突然宣布要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上7时30分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农历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你想想,草地上,学生们围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间,当头一轮皓月,大讲《月  相似文献   
154.
鲁迅永远是青年的朋友,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真的人:一方面,他敢于公开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另一方面,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真诚地袒露在年轻人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和寻路。青年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论一切,也可以毫不顾忌地批评他,甚至拒绝他。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的成年人,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因此,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人,早年都喜欢和鲁迅交流,有的还成了终身不渝的莫  相似文献   
155.
《读书杂谈》是鲁迅1927年7月16日在广州一所中学的演说词。八十年后我们在中学课堂上来渎和讲这篇演说,自然是别有兴味的。我们不但关心鲁迅讲了什么,更关注他是怎么讲的,也即演说的姿态、内容、讲法、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56.
专题背景继2001年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  相似文献   
157.
提到王瑶的教学,大家就会想到他那个著名的烟斗。王瑶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我们去他家一次。他的生活习惯是凌晨三四点睡觉,因此每天上午谁都不能上他家去,大概下午三四点钟,才开始接待来人。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四点以后去的,坐在那里海阔天空地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其实很少谈学术,大多是谈政治,谈思想,谈文化,谈人生。先生一边抽烟。一边悠悠地说,谈到兴处,就哈哈哈地发出王瑶式的笑声。有时会突然沉默,烟雾缭绕之中隐现出先生沉思的面容。我们只静静地听,偶尔插几句话,更多的时间里是随着先生沉思。所以我们几个弟子都说,我们是被王瑶的烟斗熏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8.
这本是应朋友的约请,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写<大学文学>我所承担的"现代文学"部分的文稿.这自然是一个文学普及的工作,我却额外地赋予了某种学术研究的意义,试图进行文学史写作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