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21.
素质教育思中的人性教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思想富含人性教育因素。与人性结构相对应,人的自然潜能、社会潜能、精神潜能的综合开发,标志着青少年“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完整结构的人性之光辉,是素质教育的魅力所在。要顺利推进素质教育和取得实效,必须彰显素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22.
不少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原先在正常地玩耍、学习或做其它活动,但有了一个或几个生不生、熟不熟的人来了以后,孩子顿时兴奋异常,话也多了,花样也来了,而且动作夸张,忘乎所以。人们常把孩子出现的这种现象称做“人来疯”,意即人来了就乐得“发疯”。“人来疯”是孩子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有人认为这是孩子的表现欲在起作用——孩子总喜欢在热闹的环境中,吸引他人,充分表现自己,如一反常态,故意把拿在手里的东西扔掉甚至弄坏。家人制止,他不但不听,反而更加得意,叫他干这他偏于那。  相似文献   
23.
人性教育与教育人性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世纪的德育改革具有人性化走向。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不是孤立进行的 ,它与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由此应该认为 ,包括德育在内的整个学校教育在过去十分强调“科学化”的基础上 ,要将“人性化”的教育目标充实进去 ;针对“应试教育”过度“科学化”而导致片面效率化、功利化的弊端 ,倡导教育人性化尤显重要。澳大利亚的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 ,教育要转向“人性化”。从 2 0世纪 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 ,到 2 0世纪 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 ,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 ,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显…  相似文献   
24.
谈早期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受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刻影响,办学理念和思维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早期教育厘定了自身的非义务教育性质后,在教育投资、运营方式、内部管理等方面较多地运用了市场机制,灵活的办园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有了平等,才能有个人其他的合法权益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并不能很周到地呵护这个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平等就显示出其特殊的意义。一、教育平等应是现代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 80年代中期,洞察力挟使命感迸出的“提高民族素质”的呐喊,具有撼国人心魄的威力,这之后出现的素质教育则源自对“提高民族素质”的积极应答。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国民教育的普遍性和共享性。柳斌同志“素质教育三要义”被视为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比较“经典”的诠释。尽管“三要义”不可分割,但“面向全体学生”仍被  相似文献   
26.
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递给幼儿一个新买的玩具,幼儿刚接过去,手一松啪地摔在地上,坏了。又如:和幼儿一同摆积木,刚刚摆成,幼儿用手一推,哗一声倒了,前功尽弃。你若再摆,他会故伎重演,摆几次推几次,最后还可能将积木一块块地扔到地上方才善罢甘休……欢乐的游戏不能自始至终是令人遗憾的,然而更令人遗憾的却不在这里,在于很少有家长理解幼儿的一些“破坏行为”。用心理学的观点看,幼儿的“破坏行为”有两类:“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上面举的  相似文献   
27.
教育转型,是指通过教育规范体系的整体性变革,改变教育内部的实体和关系结构,转换教育内外部功能、使教育获得新的相对稳定的存在方式.教育转型作为受社会转型和"人的转型"(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型)之必然性制约的教育改革,已呈现出取代过去曾广为人使用的"教育转轨"之意蕴的态势.应该承认,"教育转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造舆论阶段曾起过积极作用,然而,"教育转轨"毕竟是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性语言,其直观性和喻体性决定了它不能像"教育转型"那样成为教育学中的理论概念.与"教育转型"相比较而言,"教育转轨"存在三个方面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28.
人文教育含义相对较宽 ,人性教育意旨较深。人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人性教育形成人文教育的“课程方法”,现实中的人文教育则有“人文教育”的异化现象。人性教育不满足于人文知识一般性的授受 ,强调扌契渗于人性、人情的深层进行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教育 ,使人文教育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经过现代诠释、转换的“良知”、“良能”是构筑“人性圆周”的“圆心点”。对人文知识的人性还原 ,对文化规定的人性反省 ,对自我抉择的人性提升 ,是人文教育须重视的方法原理  相似文献   
29.
陈云恺 《早期教育》2004,(10):14-14
犹太人有一句哲学格言:"人于母体洞悉宇宙,人离母体忘却宇宙."从字面看,其意思是说:人在出身前,作为人体胚胎栖居与母亲宏大的子宫内,与"元初世界"朝夕相伴、浑然一体,因而"洞悉"所寄身的"宇宙";离开母体后,由于有了新的宇宙,人却忘却了那"元初世界".但从这句格言的深层涵义看,恰是隐喻人类个体发育的早期,有着关于宇宙的哲学意识,而在日后成长途中,却每每丢失了这种意识.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