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48篇
科学研究   4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完善.更多的基因语言被破译.基因越来越为我们所熟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可以预测自己的健康,还可以预测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62.
说到珊瑚,你都能想到哪些词?虫,漂亮,碳酸钙(珊瑚的主要化学成分)?最近澳大利亚的海洋学家发现,珊瑚体内具有反射紫外线的特殊蛋白质.若能利用这种蛋白质,纯天然防紫外线化妆品的使用将是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63.
依附权贵、参政从政是我国历史上土阶层的共同特征和毕业追求。墨子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稍后地孔子的士的大师,上其“贱民”的出身所决定,其参政意识另具特色,具有庶民性、献身性、革命性、竞争性和理论的系统性五大特征。但受时代和土阶层圈子的局际,其政治主张明显带有空想性和偏激性。  相似文献   
64.
基于文言文这道语文教学的“坎”,教师要找准抓手,因言悟文,寻求“言”与“文”的融合:一要少而精,找准“言”的切入点;二要情由声出,因声求气。这样,就会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更好地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5.
韦方彩  王芳 《山东教育》2005,(16):42-4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这就说明了情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使学生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66.
67.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化学课标),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实验教科书,2001年9月起在大连实验区投入使用,我省的国家课改实验区(厦门市)部分学校也开始在实验教科书进行了,试教。2002年9月我省确定了23个省级课改实验区,化学实验教科书将于2004年9月起在省级实验区进行全面试教。  相似文献   
68.
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小学阶段作文是一种习作,它有别于创作、著作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是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表达训练。尽管如此,但由于小学生接触社会少,感性知识欠缺,所以写作文时往往感到脑子里空空的,不是言之无物,就是胡编乱造,难免有假话、空话、词不达意的现象出现。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有效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现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9.
彩红 《大观周刊》2012,(48):18-18
汉族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相通,逐渐相互转化,但二者又具有和而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蒙古族文献乌力格尔言语和汉族古典文学文本的话语转化、语言表现差异等方面的比较来进行阐释和研究,从而推出乌力格尔言语的现实存在状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0.
【教学设想】《〈论语〉选读》作为浙江省选修I A模块中的必选模块,怎么教?怎么学?如果我们只遵循先梳理文言字词、再读各个章节、最后概括孔子思想的这一思路,不需三个课时,学生就会哑然,原来学习《论语》是这么枯燥无味的事情啊!这显然是违背了选修课程开设初衷的。《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巨著,是硬塞给学生一些思想还是与经典展开对话,从而在无形当中获得一些思想上、文化上乃至塑造人品上的一些启示?答案显然是后者。那么如何进行对话?如果我们把《论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我们能把这棵大树的枝枝杈杈、花花叶叶都教给学生吗?显然不能!那么,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