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教育视角,系统研究了儿童成长发展的教育规律。其中对劳动教育作过精辟论述。他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是南京师范大学与日本福冈县立大学合作进行的“中日农村教育比较研究”部分成果,它以中国苏北泗阳县与日本福冈县八女市学生的调查数据为样本,对中日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心态进行比较,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农村学生,理清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思路,促进农村孩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农村城镇化这个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面对的地区差异的状态特征和原因,提出解决农村城镇化地区差异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口号,要求通过教育使青年一代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关心全球性的问题,将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实现以关心所有人为基础的社会公正目标。正是在这次讨论会上,也正是在“学会关心”的口号下,“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的概念被提了出来。有关专家指出,应把创业教育证书“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证书所享有的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16.
研究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评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是理论探索与理沦验证的意义。通过评价体系(包括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手段)的建立,检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体系的可行性,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教育发展模式积累经验。其次,是导向与激励的意义。由于各地基础不同,理论准备程度不同,管理水平不同,实验县之间会出现明显的目标差、水平差、效益差。通过评价,不但可以在宏观上控制农村教育改革的方向,而且可以使各实验县看到目标的达成度,了解相互间的差异,达到自我调节、扬长避短、激励进取的目的,从而为下一轮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整体改革实验中的主导课题及其确立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校整体改革是涉及学校全盘工作的大事,为不打乱学校正常的运行机制,一般通过行政手段去实施学校整体改革实验,用改革实验的成果促使教育行政决策科学化。然而这也可能带来另一种倾向,即以行政手段代替科学实验,以领导个人意志改变整体改革实验原有方案。这种随意性可能最终使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现代化与师范教育改革南京师范大学陈敬朴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一)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基础教育属于相对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而言的普通教育范畴;在普通教育中,又相对于高等教育,称之为基础教育。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基础教育的外延不尽相...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言:主持人语:大学校训公示其大学哲学、大学信仰、大学道德之最高追求与大学底线,是引导大学师生代代相继追求的大学文化精髓。校训形成及其实践过程是学校文化发展的缩影。学校教育对象决定教育目标,目标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方法。大学教育对象一般年满18周岁,其校训不但与中小学有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属于“提供公共财”,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盈利特点。基础教育投入是政府职能,方式为提供“公共财政支出”或指导社会与个人投入。教育财政拨款是根本性的,由此保证基础教育的国家文化属性。我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形成以基层为主体的投入;必要目标与财力资源的明显反差造成教育投资在地区间、城乡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加重了学生、学校与群众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