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作文虚假,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是眼下作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记得几年前的一次高考作文,题目是《战胜脆弱》,据安徽省的部分阅卷老师反馈,有不少考生胡编乱造,有的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在高考前夕遭遇不幸,失去了双臂,是用脚来写字答题的。后来有位细心人去省高招办一了解,结果发现全省当年没有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考生。有的考生竟然在作文中写了一些血淋淋的事件,什么全家遭遇重大车祸,父母双双亡故,什么遭遇山崩、洪水、雷电,全家罹难,自己是带着重重的悲情跨进考场的等等。虽然,有些不幸是在所难免的,但不可能那么  相似文献   
22.
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常常独树一帜,别具新见,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现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3.
高考语试题自1992年以来,已完全与语课本脱钩了。也就是说从那一年起,高考语试题完全回避语课本内的知识点和基本内容。这在当年,对于避免“考什么教什么”的弊端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也对培养学生的语应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然而,时至今日,这个“高考与语课本脱钩”的指导思想,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异化、偏离现象。  相似文献   
24.
朱光潜先生与吴晗先生对读书的论述,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下面分别加以概括。朱光潜先生就读书的问题,曾经于上个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两次写过专门谈读书的文章。第一篇《谈读书》是他在1925年留学英伦时写给国内的中  相似文献   
25.
老屋     
我不常来这儿,但我的心从没离开过这儿……当日本鬼子肆虐的战火烧到了江苏南通的时候,一座大户人家的宅院被焚成颓垣残壁。一家老小收拾了还带着火药味的坍塌的梁柱之材逃往一处稍稍安僻之地,建起一幢二层木楼和两间平房,并在其间造起一个不大的院子。平日住在楼底层,二层是迎接贵宾稀客、陈放古董珍器之地,而平房是柴米油盐的归宿。  相似文献   
26.
目前正在上映和播出的一些影视作品,每每出现错读现象,影响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完美性.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下面略举几例:1.电视连续剧《封神榜》中的臣子称纣王为“大王(dai~).而电视连续剧《济公游记》中则把两个剪径的蟊贼称作“大王(da~);2.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结尾处皇上封赏宋江时,一会儿有人称宋江为武德大夫(da-),一会儿又称他为武德大夫(dai~),转瞬之间前后不一致;3.以《水浒传》故事“燕青打擂”为题材的某影片把高俅称作高太尉(-yu),等等.  相似文献   
27.
大师风范     
顾银乔 《中学教育》2006,(12):60-61
我国工程院院士、名泌尿科专家郭应禄先生在给医生们上课时。经常提起他与吴阶平院士交往的一则小故事——  相似文献   
28.
“名师出高徒”,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古训.千真万确。今天,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社会与人民对名师的渴望和呼唤越来越强烈。因此,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地的中小学校都在忙着评选自己的名师,实施所谓的“名师工程”计划。暂且先不说这类评选是否合理与公平.也暂且不说这类被评出来的“名师”是否货真价值与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29.
(一)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相似文献   
30.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末尾处有一段关于"入世"与"出世"的精辟论述,给人的印象特别深.他说:"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