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创建于1922年的公园路小学,坐落于柳州市城中区东部,与柳侯公园毗邻。该校藉远古之文风,沐时节之好雨,喜事不断,捷报频传。继学生去年参加机器人世界杯比赛捧回金杯,今年5月蝉联冠军后,教师也在柳州市青教赛上勇夺4个学科的第一名。长期以来,公园路小学以“创一流的教育管理,一  相似文献   
52.
近几年来,上林县中学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荣获了“南宁地区文明庭院”、“南宁地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南宁地区科研先进单位”、“自治区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53.
深冬季节,走进柳铁二中,犹如进入一座美丽的公园,参天的大树萦绕着曲径通幽的校园小径,融入了绿色之中;装饰一新的楼宇流光溢彩,与花草相映成趣。所到之处,绿树葱郁,花红草绿,名人警句,随处可见,一种感人奋进、激人向上的学习气氛充盈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10年来,柳铁二中被全国、自治区、铁路局、柳州市授予的各种殊荣70多项次,学生在参加全国、自治区、柳州市等部门举办的各项比赛中摘金夺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年上新台阶,高考上线率年年创佳绩。2002年,学校跨进了全区首批20所示范性高中行列。首创业走出低谷振人心1992年8月,在柳州铁路…  相似文献   
54.
当领导就要善谋实干,定一流的目标,干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这是金秀瑶族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钟宝昌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55.
立春时节,记者又来到上林县中学。一踏进校园,记者发现昔日最引人注目的旧楼平房已被崭新楼宇取代,整个校园布局合理对称,造型别致美观,绿树成荫,草坪青翠,各色花卉争奇斗艳,整个校园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明亮和清新,像一幅优美的山水风景图画。  相似文献   
56.
冬至时节,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又一次走进了融水苗族自治县教育局,采访了局长贾红光。毕业于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曾当过教师、乡镇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贾红光,2006年8月调任县教育局局长。上任之时,正值融水“普九”工作通过了自治区级评估验收,融水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57.
金秀瑶族自治县头排中学建校于1962年,校园占地面积85亩,建筑面积11232平方米;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300多人,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28人。1993年以来,头排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每年考取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的人数不断增加,由1994年的27人增加到2003年的近200人;特别是2000年以来该校考取重点高中(柳州地区高中),每年都有10人以上,占全县考取柳州地区高中录取人数的50%,在原柳州地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一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头排中…  相似文献   
58.
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是新世纪诞生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只有3年,就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人们誉为三江民族教育的一朵“奇葩”,结出了累累硕果。2002年11月,自治区领导陆兵、梁超然到三江县参加建县50周年庆祝活动时,专程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当两位领导听到学校在较短的办学时间里就有10多名学生在国家、自治区举办的文艺、民族乐器等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并兴致勃勃地与赴北京参赛获奖的覃慧娟、吴春兵、樊英涛三位同学合影留念,鼓励他们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这些成绩的取得主…  相似文献   
59.
"我们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走出了低谷。"柳州市柳城县柳城中学校长覃卫平自豪地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柳城中学的办学质量一度下滑,在柳州市普通示范性高中里排名靠后。后来经过多方努力,该校逐渐扭转落后局面,教育教学质量跃至全市普通示范性高中前几名。2012年高考,柳城中学以一本上线37人、二本上线275人、三本上线580人的较好成绩遏制住高考成绩滑坡的势头,突破该校历史的最好记录,得到了柳城县委、县政府的通报表彰。  相似文献   
60.
日前,记者来到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胡邦曜,这位已经在学院工作近30年的“老交通人”,对记者讲述了一个为祖国南疆铁路大动脉建设事业输送人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学校,在改革浪潮中怎样谋生存、求发展,在新世纪又是怎样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