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严复产生了严重的忧患意识,痛感长此以往中国将亡国灭种。在强烈的爱国热情驱使下,他撰写了一系列充满危机意识的论述,试图唤起全民族的觉醒。1898年,又以《天演论》为名,翻译出版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在晚清社会中引起极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52.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建设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而刚刚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体系的我国高等教育百废待兴,一时还无法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作为高等教育的继续和补充,我国从1950年开始至1966年止先后向苏联和东欧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同时亦向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少量留学生,随着这些留学生陆续学成归来,高级人才紧缺的矛盾相应得到了缓解。“文  相似文献   
53.
“中体西用”思想揭示了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双向二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这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和融合。它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更具有强化民族教育的作用,同时,它也为晚清一系列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城隍又称水庸,指护城的沟渠,原先只是一种单纯的城市守护神。随着民间信仰人数的急剧增加,逐渐从自然神演变成了具有广泛社会职能的神祗,除守护城池外,还职掌当地的水旱吉凶、冥间事物,甚至士人的科名挂籍,实际上成了直接对上天负责的地方最高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城隍的信仰导致了内容复杂多样的城隍文化的出现。这一文化除揉合了佛教和道  相似文献   
55.
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华传教士中的不少人积极从事教育活动,在教育界具有较大影响。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在近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不同看法,评价也很不一致。确实,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群体,其介入教育的动机各异,从事教育活动的方式也各不一样,很难依据个案指责他们是西方殖民势力在中国教育界实行扩张和渗透的工具,或颂扬他们是兴学以传播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56.
闽台教育结缘由来已久。无论是明郑时期、清代、日据时期、抗战胜利以后,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地间都存在着紧密的教育联系。从总体上看,这种联系呈双向态势,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对台湾社会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现以清代为中心,谈谈闽台教育结缘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一、学校教育获得长足发展闽台教育的结缘,有力地推动了台湾学校教育的发展。台湾学者李国祁认为,就台湾教育事业的整个发展来看,可发现其现代化的演进最初乃是以内地化为其内涵①。清代,这种内地化的趋向在内涵上以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发展和弘扬为重心。在教育制度上…  相似文献   
57.
林森在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处于全民抗战的洪流中而无所作为,只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性人物。事实是,他始终主张团结抗战,是国民党高层中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8.
日据时期台湾书房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房是遍布台湾城乡的一种私立学校,通称私塾、学堂或书馆。本文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书房历史演变轨迹的粗浅探讨,试图从一个侧面了解在日本殖民统治下,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要目标的这类民间教育机构生存的艰难历程,从而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在当时台湾这个恶劣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扎根立足所呈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59.
对清代福建"敬惜字纸"习俗及相关内容的探讨,发现这一习俗来源于古老的文字崇拜,它虽涉及鬼神迷信,但有利于社会树立崇文的观念,对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封建军阀纷纷各据一方,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经过长时期的混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吴、蜀,三国鼎立局面因此出现。对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教育史家们历来贬多褒少,较为典型的一种评价是,魏虽有太学之名,仅为掩人耳目的装饰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