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74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教育   13397篇
科学研究   2919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1027篇
综合类   508篇
文化理论   389篇
信息传播   177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2257篇
  2017年   2197篇
  2016年   1643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592篇
  2013年   658篇
  2012年   864篇
  2011年   1413篇
  2010年   1564篇
  2009年   1078篇
  2008年   1247篇
  2007年   1777篇
  2006年   605篇
  2005年   845篇
  2004年   702篇
  2003年   560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81.
Summary Now more than ever good translations are proving to be vitally important to fulfilling Shoichi Noma’s mission of advancing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ures. With the emergence of dozens of world-class Japanese writers, the translator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have acquired a new significance and a new importance. No longer are they required to simply handle the language like an exotic and precious commodity but they must prepare a writer’s work to compete with literature from around the globe and let others understand the issues at their very heart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deed, the selection committee’s choice of Murakami’s Wind-Up Bird Chronicle is an apt example of how literature at its very best can span cultural divides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very complicated and important world issues. Written for Japanese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devastation of war, it is a rare and timely book that confronts Japan’s experience head on. Ironically, Noma’s idea that books are silent ambassadors, an idea born from agony and defeat, so many years later is helping the world come together towards a unified vision of peace and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means of exchange between the hearts of peopl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n, is the building of bridges so that all peoples of the world can interact in this way.” Ye Weiqu, Chinese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相似文献   
82.
83.
杨文祥  付鹏 《图书馆》2005,(3):31-37
图书馆精神与人类的进取精神相一致,是图书馆的本质在人类社会精神形态领域的体现,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基于对图书馆本质的认识而形成的反映一定图书馆行业观和图书馆价值观的精神形态,是图书馆发挥其社会职能和历史贡献的内在动力。本文分别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明的综述,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进行了跨学科的系统思考。  相似文献   
84.
论文探讨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层次以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85.
分析了网络化条件下的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与信息咨询的种种关系,论述了网络化条件下图书馆开展信息咨询个性化服务的内涵及其方法,探讨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种种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6.
87.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for Fact-Based Ques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s and can be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other domains. The goal of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is to accurately assign labels to questions based on expected answer type. Most approaches in the past have relied on matching questions against hand-crafted rules. However, rules require laborious effort to create and often suffer from being too specific. Statistical ques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vercome these issues by employ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We empirically show that a statistical approach is robust and achieves good performance on three diverse data sets with little or no hand tuning. Furthermore, we examine the role different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have on performance. We find that semantic features tend to increase performance more than purely syntactic features. Finally, we analyze common causes of misclassification error and provide insight into ways they may be overcome.  相似文献   
88.
国内高校积极探索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已有多年,但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质疑。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主要载体,清华大学在探索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尝试性地采用了工科教育中广泛使用的成效基准教育理念与能力导向课程设计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指出通识教育众课程与通识教育目标之间欠缺逻辑对应的普遍性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困惑和设想,探讨了如何锚定与对应课程与能力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建议高校在通识教育初建阶段将引入OBE框架以及能力导向课程设计理念可作为一种选择,此举有助于厘清大学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定位与通识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89.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发展脉络,探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未来发展趋势。[方法/过程]以WoS核心合集作为统计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文献的发文时间、国家与地区、机构与作者、发表刊物等进行统计分析;利用HisCite和CiteSpace筛选出重要相关文献,在对其进行阅读归纳的基础上,进行馆际互借研究的发展脉胳与主题分析。[结果/结论]馆际互借可分为传统馆际互借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馆际互借研究迅速发展期(1980-1990年)、文献传递快速上升期(1990-2000年)、动态发展期(2000-2016年)4个阶段,未来馆际互借员角色应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90.
民国时期的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不仅是理解中国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缘起的重要议题,在回应图书馆领域史学研究的“双重困境”方面,也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梳理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史的相关文献和研究主题发现,本课题难点在于庞杂的线索、社群与诸多政治、经济因素的介入等。由此,本研究吸收“世界体系理论”“书籍交流圈”等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一个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组成的理论视角,并阐述这一理论视角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界对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史研究的整体理解和把控能力。研究发现,“专业交往”到“文化外交”的视角渐变是民国时期中美图书馆交流的核心轴线,以此可以将这段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帮助我们把握不同时期的交往脉络、主要成就和基本特点。表1。参考文献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