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7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5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约为每年10亿—13亿吨二氧化碳(CO2)。巩固和提升生态碳汇功能,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等相结合,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滨海碳碳汇,进而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增汇工程,同时还需要推动生态系统管理及新型生物/生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Bio-CCUS/Eco-CCUS)的开发应用。通过统筹陆地-河流-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有望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即在2050—2060年实现每年20亿—25亿吨CO2的碳汇贡献。当前,亟待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碳汇提升关键技术,科学评估其增汇效应、经济可行性和时间可持续性,集成不同区域增汇技术并开展区域示范。  相似文献   
42.
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还是保护区面积都已位居世界前列,奠定了中国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基础。然而,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管理体系、制度和技术方面的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分类分区的现状与问题出发,从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入手,系统阐述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及保护等级、功能分区及管理目标,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保护区"类型划分、管理分级和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案,提出建立"可监管、可报告、可预警"的保护区分类、分级和分区管理体系,以期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3.
优秀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建设的核心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基于ESI Special Topics网站对地球科学、环境与生态学领域的高被引作者的访谈资料,分析总结国际上地学与环彬生态学领域优秀人才的成长规律,为我国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能力发展现状出发,指出这一群体面临心理困境、社交能力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原因在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和自我认同障碍两方面,本文力图从完善资助体系和资助途径、激发潜能、重视人文关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5.
长白山暗针叶林实际林隙面积大多小于80m2,扩展林隙面积主要集中在50m2-200m2之间(75%左右);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平均林隙面积变小,每公顷林隙数量有增加的趋势。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的类型主要是掘根风倒、干基折断和掘根风倒形成的,分别占34%和30.6%。风干扰是长白山暗针叶林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暗针叶林每个林隙内林隙形成目的数量以2株-3株居多,共占林隙总数的61%;并且每个林隙内形成目的数量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林隙形成主要由云杉、冷杉等树种组成,其中云杉所占比例为62%;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分布最多的径级是20cm-40cm,占林隙形成木数的61%,云杉在暗针叶林的林隙形成中起主导作用。长白山暗针叶林各个时期林隙形成的速度不是均等的。  相似文献   
46.
几种实际蒸散计算方法在土壤水分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将较为常用的Penman和Priestley-Taylor参考蒸散模式的修正模型、实际蒸散模式中常用密集植被状况下的Penman-Menteith模式和稀疏植被状况下的Shuttleworth-Wallace模式计算的玉米蒸散结果进行比较,并利用不同气候年型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模型,发现干燥年型几种蒸散模型和模拟效果均好于湿润年型,尤其是动力模型。在湿润年份Penman修正模型的模拟效果好于Priestley-Taylor修正模型;在干燥年份玉米旺盛生长季Shuttleworth-Wallace模式的拟合效果好于Penman-Menteith模式;但在湿润年份Penman-Menteith模型在叶面积较大时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而言,参考蒸发修正模型中含有土壤水分参数,对土壤水分变化较大时模拟的稳定性较差。模拟结果表明,使用环境要素模拟土壤水分变化在一定时间长度内效果较好,时间过长可造成较大的累积误差。  相似文献   
47.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于1988年由中科院组建。CERN的建立是我国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工作的一次飞跃,它克服了单个生态站监测和研究的局限,使得在国家尺度开展生态学对比研究和综合研究成为可能,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科学数据。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CERN的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CERN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我院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联合、合作、共同发展的成功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48.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信息科学与数据资源管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需要生态信息科学的支持,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为生态环境信息科学的发展 提供了技术保障。生态信息科学作为生态与信息科学的交叉产物,是直接服务于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数据和信息技术服务。该文在简要地论述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信息科学与数据资源管理领域的主要工作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9.
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冬春时段碳、水、热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涡度相关法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二氧化碳、水、热通量进行了观测,重点分析了23m、39m两层高度的观测结果,同时把观测期分为春季和冬季两个不同时间段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不管冬季还是春季,39m高度所测的总通量值和夜间通量值都要小于23m的观测值,这种通量差别表明:23m高度的观测结果更接近当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通量交换值,在此种生态类型条件下用涡度相关法测碳通量时,在23m、39m两层高度之间仍然存在大气平流现象;该试验区植被在冬季仍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大于呼吸作用所排放的CO2,因此该种生态系统在冬季仍表现为碳汇;春季的碳通量值为冬季的2倍以上.对不同季节内两层高度通量值的相关性也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发生在23m和39m两层高度之间的大气平流量占总通量的比率要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50.
潜在蒸散(PET)是计算实际蒸散、评价区域干湿状况和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关键因子。本文基于1998—2017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分别采用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两种方法计算各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PET_PMPET_PT),分析近20年潜在蒸散年总量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并量化了基于邻近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计算的PET_CMA偏差。两种方法均表明,近20年来7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呈下降趋势。风速是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鹤山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潜在蒸散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净辐射主导了其他9个森林的潜在蒸散变化。PET_CMA年总量较PET_PM偏高,主要是由于国家气象站下垫面的气温、风速和净辐射均高于森林定位研究站,而相对湿度偏低。北部和东部森林邻近气象站的风速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高,导致PET_CMA变化趋势偏高,而其他森林邻近气象站PET_CMA变化趋势偏低主要源自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偏高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低。研究可为认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潜在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