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1篇
教育   215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倡导以人为本,这是当代德育的特征.传统教育的最大井端在于忽视人.关注人首先要关注人的生命.如何理解生命教育,关注生命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贯穿生命教育,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本文从生命的特性出发,以具体事倒来阐述生命教育的迫切性,以及在德育工作中如何真正体现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62.
本科导师制对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校尝试引进本科导师制。文章阐述了导师制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的实施现状,指出我国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内涵把握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师生人数悬殊大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导师制推行进程中在文化基础建设、规章制度健全及导师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3.
教师资源配置是否均衡是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农村教师的配置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教师总量不足、师资配置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权益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很多问题。从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角度去探析师资配置失衡的原因,并从命令政策、激励政策、能力建设政策和劝告政策等方面去探析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途径,对于改善农村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南非政府在2011年制定了《南非2011—2025教师教育与发展综合战略规划框架》,明确提出了解决教师数量短缺、教师质量偏低等问题的具体要求。其内容在完善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教师培养模式、经济资助等方面对我国教师教育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教育公平不仅包括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过程的平等,也要考虑教育效率的问题。宏观社会结构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统筹的作用,而微观社会结构则更倾向于提高教育公平的实际效率,基于两种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教育公平问题,可以发现促进教育公平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66.
67.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特点,汲取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是研究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在提高师资学历教育的时候,也要搞好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工作,尽快完善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满足职教师资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更新以及教师综合能力的再提高教育。  相似文献   
68.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高校师生是高等教育伟大使命的主宰者和承担者。构建人文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考风)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文章拟从影响平等、民主的高校师生关系诸因素入手,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9.
主体间性教育:从两极走向中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生成于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对象化活动,而主体间性则生成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在教育领域,既有主体—客体关系存在,又有主体—主体关系存在;就像主体性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种客观存在一样,教育领域原本就有主体间性教育的一席之地。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倡,旨在还它以应有的地位,也是为了化解教育领域个人主体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70.
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按照《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权威性看法,隐性课程是指构成学生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学习情绪、课堂规则、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等。这些要素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规定必须加以运用,而被看做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没有完全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是,恰恰是这些经验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力。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具有激励、引导、约束等教育功能,是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我们发现,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同样存存着可供开发、利用的隐性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