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4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吴麟 《今传媒》2005,(12X):21-23
1995年,中关村的路牌上写着“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前方500米!”。1997年这个牌子的主人瀛海威被收购,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年的悲;比史上,有无数先驱成为先烈,倒在了“互联网寒冬”中。在中国商业互联网诞生十周年的今天,其开始迎来第二次发展浪潮,如网民数量首次突破1亿大关。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同时,中国网络传媒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压力和挑战。中国网络传媒格局似乎正在进入狄更斯所描述的“双城记”时代……  相似文献   
22.
《平衡报道:增加信息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文通过对一系列典型事件的分析,提出“平衡报道能够有效增加信息量”的观点。文章具体从新闻写作、拓宽报道领域和新闻编辑三个方面,对如何运用平衡报道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
吴麟 《现代传播》2019,(12):44-49
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嵌入性机制,在构建"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的语境中,经由合适路径,方能以实践专业性来实现公共性,成为参与劳动关系治理的积极行动者。以2008年《南方都市报》东莞"凉山童工"事件报道为个案,研究发现:报道聚焦童工劳动问题,具有突出的公共性指向;然而,由于未能深入探寻珠三角彝族工人的组织与群体行为的特定逻辑,亦有专业性的缺失。这一个案显示:媒体扎根经验事实,运用"复杂思维"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以及尽可能避免"去语境化"的阐释,以寻求呈现具体问题的实践逻辑,是其参与劳动关系治理的一种进路。在具体新闻生产中,媒体是否具有方法论上的自觉以及可否成为能动主体,是实践这一进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4.
吴麟 《今传媒》2010,(7):105-107
胡适的言论自由思想自成体系,对学术与实践都富有启示意义;不过由于意识形态的遮蔽以及系统研究的缺失,至今仍被误读乃至忽视。基于以下三重原因——消除认知盲点、发掘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25.
2008年:"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2009年第1期<瞭望>刊文预测"2009年有可能是一个群体性事件高发年".认可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并为之构建合法化、制度化的表达渠道,或是一种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6.
当前新闻传播史教学面临“无趣”与“无用”的现实困境.本文以《中国新闻传播史》为例,认为以问题为中心,应是一种可能的破解路径.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问题意识和提升思辨能力;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深入探讨具有拓展空间的问题;课外训练的焦点是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具体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7.
《关于"中国农谷"战略的思考和建议》是吴麟章校长在省委党校厅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形成的报告。适逢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和教育部正式发布"2011计划"前夕,报告所提出的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打造与"中国农谷"战略相配套的"教育之谷",促进"中国农谷""五谷丰登"等战略性构想,对于农谷建设和荆楚理工创建协同创新平台,赢得历史机遇期的重大突破性发展,均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摘要刊发于湖北省办公厅印发的2012年第86期《信息综合专报》。  相似文献   
28.
吴麟 《新闻窗》2005,(5):68-68
新华社记者王军从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的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最终于2003年撰写了“长篇深度报道”——《城记》,该书累计销量达4万册。本文通过对《城记》以及媒体相关报道的解读,探讨了如何成就研究型记者。本文作者认为,研究型记者取得成绩的过程,就是自觉研究问题的意识、自主地运用话语权、自为地做好研究工作这三个要素交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9.
2004年10月20日,生于1947年的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教授的逝世,在科技教育界引起强烈震动.他于1985年创立的全息胚学说,明确排除了学术界对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争议,为12年后克隆羊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他的英年早逝,有报道称之为"含冤辞世"、"科技界的悲剧".何出此言?据披露,1995年4月3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了由一位院士推荐的"对全息生物学的质疑"的文章,此文作者是山东肥城矿务局职工医院的一名医生,他并不了解全息生物学的内涵,质疑文不对题.张颖清写文反驳,该报不给发表.这一文章还被收入某院士主编的<伪科学曝光>一书.此后,张颖清的命运急转直下,全息生物学在学术上遭封杀,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被取消,研究经费无人支持,申请评奖无处受理,一些大学的全息生物学课程也被停开.由于学术生存权得不到保障,张颖清积怨成疾,身心俱毁①.  相似文献   
30.
<正>25年如一日,我们积蓄沉淀,锐意进取;百余期磨一剑,我们精心锤炼,推陈出新。今天,我们迎来更名后的新刊——《荆楚学刊》。《荆楚学刊》源自于原沙洋师范学校创办的《中师与小教》,创刊于1988年;1995年《中师与小教》更名为《师范教育研究》,受原湖北省教育委员会的委托,沙洋师范学校主办,面向全省师范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