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1篇
科学研究   8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张小波 《考试周刊》2011,(45):21-22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阐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招贴艺术。  相似文献   
53.
关于写作,简单地说就是把嘴里想说和心里所想写在纸上,写在纸上的这些文字就是文章。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心灵自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其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这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却无法爱上写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对于作文有一种惧怕、厌倦的心理,认为无话可说,无处下笔。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注重积累,增加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基于此,我结合自己几年  相似文献   
54.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产生于我们与世界的接触与互动过程中,具有体验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活动和组织的抽象概念。利用意象图式分析中国的诗词歌赋目前少见,因而有较大研究空间。又因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将意象图式对李煜后期词作进行认知解读,以期让读者深刻理解其诗词的意象内涵,为我们寻找语言的现实理据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5.
三位一体的学生评价体系与新课程目标一致,它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结构,文章具体介绍了三位一体的学生评价体系的结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56.
在讨论了传统土地定级方法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提出采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土地定级,并介绍了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决策树算法提出了土地定级系统的组成功能模块及实现方式,旨在设计一个具有友好人机交互界面,智能化的土地定级系统,为土地定级提供一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7.
导入三论     
一、导入的作用 “美国大学校园的枪声让曾经震惊中国的校园杀手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千里长跪三年终难平静,陈晓楠独家对话马加爵的亲人,讲述马加爵身后的故事。”这是凤凰卫视的王牌栏目《冷暖人生》某一期的开场白。“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将参观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35公里处,秦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至今,已有为数众多国家的党政首脑都参观过这个博物馆,更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不远千里来参观这个人类奇迹。法国总统希拉克曾留言,‘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 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58.
动态生成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精彩。他要求我们不能只图省事和形式,应追求真实自然:要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充分“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的意愿,“顺着学生的思路教”。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及时地将鲜活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构建精彩灵动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59.
化学平衡一直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内容之一,化学平衡移动对反应物转化率的影响是一个难点,考生在高考中得分较低,究其原因,这类问题本身对考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要彻底搞清楚,往往要用到等效平衡的思想,所以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60.
【导学创意】 《雨霖铃》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离别之情的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之苦痛、悲楚哀怨充溢于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沉重低婉而凄清缠绵,无不情真真,意切切,催人泪下。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以诵读为教学的突破口,确立“读一品(上片是以诵读促品味,下片是以品味促诵读)”在这首词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能够以同一频率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