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景爱 《科技文萃》2001,(2):29-31
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对森林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说起森林的生态作用,人们都可以例举出涵养水分、调节温度和湿度、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等许多好处来。除此以外,森林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这就是森林能够影响成云降雨。 一、从民谚得到的科学启示 我国是一个农业出现比较早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总结、概括出许多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言简意赅的谚语,多半是讲农时与节气的关系。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常常是根据民谚来安排春播、夏锄、秋收、冬储活动。民间有“春种早一日、秋收早十天”的谚语,说的是春天莫误农时,早播一天,农作物即可早熟十天,避免秋霜的危害。民间还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的谚语,说的是秋种的节气。错了节气,农业自然不会有好收成。 传统的农业是手工劳动,靠天吃饭。因此,人们对气候的变化非常重视,只有风调雨顺,才能有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雨水)连天吃饱饭”,都表明了人们对雨(雪)水的祈盼。人们对雨水的早晚有无观测最为认真,因为旱涝是关系到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即使到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也是如此。 人们在观察降雨过程时,发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这就是民谚中的“隔山不下雨”、“隔河不下雨”、“隔路不下雨”。所谓“隔山不下雨”,指的是山的两侧降雨不同,此侧大雨倾盆,彼侧小雨零星或根本无雨。“隔河不下雨”、“隔路不下雨”的情形也是如此。这里所说的隔山、隔河、隔路、都是指同一地方、同一时刻而言、如果说山有阻碍风雨作用,形成地形降雨(迎风有雨、背风无雨)的话,那么,“隔河不下雨”、“隔路不下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是纯属偶然,还是别有它因?这种降雨不均匀的现象,给人们提供了科学的启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32.
干尸,过去多称作木乃伊。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辞海》解释说:“干尸,亦称‘木乃伊’,一种特殊的尸体现象。即保存外形的干瘪尸体。消瘦尸体在空气流通的环境里或干燥疏松的土地中,因其水分容易蒸发消失,最易形成。”(第501页)又称:“木乃伊,即‘干尸’。古代埃及人用防腐的香料殓藏尸体,年久干瘪,即形成木乃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