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2篇
科学研究   26篇
体育   144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71.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1):112-115
接发球是比赛中最重要的环节,高质量的接发球直接决定了后续战术套路的顺利实施,也可以说,接发球技术决定着比赛的胜负。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对抗中,发球一方多会发短球来控制对方,不给对方制造直接上手的机会。对于接发球一方来说,采用什么样的回接手段至关重要。目前从乒乓球技术来看,接短球无非有几种方式:挑打、台内拉、摆短。  相似文献   
272.
李晋  边玉翔  李啸 《乒乓世界》2008,(6):106-109
基础技术的训练十分重要,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健身娱乐是打球的目的之一.但是要想更多地体会到乒乓球的乐趣,就要尽量进行科学的训练——技术动作合理化;步法跑动合理化;战术意识合理化。科学训练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让大家更好地掌握乒乓球技术,更深地理解乒乓球的内涵.同时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身体伤害。  相似文献   
273.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6):110-111
韩国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十分凶狠,柳承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的进攻技术堪称一流,力量、速度是最突出的特点。对传统的直板打法来说,进攻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比赛的胜负,他们崇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理念.即使是在被动的局面下,他们也绝对不会放过任何反攻的机会。  相似文献   
274.
正手反拉弧圈球技术的难度很高,扭转战局。反拉对方弧圈球时,对自身的站位、击球点的要求非常高,同时我们还要准确判断出来球的旋转强度,用以调整反拉时摩擦的强度,从而控制好回球的弧线。由于对方进攻时的球速相对较快,而且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在反拉时应该稍稍后退,充分让出击球空间,以保证自身动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75.
李晋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09,(6):110-111
对横板选手来说,出色的反手技术可以使自身的综合实力更为厚实。在前三板环节,采用反手进攻可以抓住更多的进攻机会。通常我们认为反手进攻的力量不如正手进攻那么大,实际上反手拉球时的动作非常稳定,更容易利用腰腹的力量,击球瞬间的爆发力更集中,更容易制造旋转,因此具有极强的威胁。此外,由于反手拉球的动作相对小巧,这就减少了无谓的多余动作,因此更容易调节击球点,使我们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下降初期击球更为流畅。  相似文献   
276.
线路变化是我们在实战中强调的战术要点之一。通常,男子选手的比赛更注重击球质量,大多数男选手过于注重实力的比拼,对旋转、力量的要求过高,这反而容易造成过多失误。其实线路变化更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打落点来制约对方的优势、抓住对方的漏洞,但如何变化落点才能使自己占据上风呢?这需要根据对方的动态来决定。  相似文献   
277.
发球抢攻的目的在于占据主动,以此给对方造成压力,从而创造出得分的机会。高水平选手的攻防能力和相持能力很强,因此要想在前三板直接得分并不容易。但无论双方的实力如何,一旦出现绝佳的进攻机会,就要力争一招制敌。  相似文献   
278.
反手技术历来是得分手段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后,以欧洲选手为代表的弧圈球打法有了一个飞跃,这些选手除了具有超强的正手杀伤力,他们出色的反手进攻技术给传统的单面快攻打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