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3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城市化正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支撑和驱动这种态势是资源的大量消耗。由于上游产品工艺相对落后、加工效率较低、下游消费格局有待改善等原因,使得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能源环境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以城市居住区为研究案例,结合LEAP模拟平台,对小区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终端进行了自底向上的系统建模,并结合能值评价指标及多情景的复合分析评估了小区的生态压力、服务及整体可持续性水平,并对常规发展趋势和当前可行的改进措施进行了定量化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未来常规情景下案例社区的能值可持续性将大幅度下降,应用改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恶化情况,其中提高终端设备效率的技术方案效果较好。但彻底提升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世界生态高峰会与全球高峰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如松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4):330-333,262
"第三届世界生态高峰会"于2007年5月22-27日在北京成功举行,主题为"生态复杂性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生态学的机遇和挑战"。1400余名世界生态精英和30多个生态学相关国际组织的首脑参加了这次峰会,会议发表了推进全球生态建设、弘扬可持续生态科学的《北京生态宣言》,认为生态学是认识世界、改善环境、美化生活和决策管理的强力工具。峰会的极大成功标志着面向人与地球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生态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发展问题的生态学根源,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剖析了生态文明的生态是人与环境间的耦合关系、整合学问、和谐状态与进化过程;指出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集自生、共生、再生、竞生生态控制论机理为一体;讨论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8个认识论误区和从物态、事态到生态,从技术、信息到智慧,从还原论、整体论到融合论的科学方法;以及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科学途径 。  相似文献   
14.
王如松 《学会》2005,(7):55-56
6月20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科技工作者建议》第12期上就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王如松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六个误区”》批示:“发展循环经济的‘六个误区’一文,言之有物,主题突出。各地送来的《科技工作者建议》常有这样的好文章。北京市科协为了办好《科技工作者建议》,作了很好的努力建议此文在学会杂志上转载  相似文献   
15.
虚拟仪器技术对改革实验教学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虚拟仪器技术的实验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可行性,因为虚拟仪器具有方便易用、效率高、集成功能强、形象直观等特点;LabVIEW是虚拟仪器的一个典型,利用LabVIEW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任务。北京与世界先进城市的最大差距是生态文明的差距。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踏踏实实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系统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和整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俗称,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改革开放、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概念构成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完整框架,完整体现了竞争、再生、共生和自生四位一体的生态和谐原理(图1)。  相似文献   
18.
人·水与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前言自古以来人们就逐水草而居。在全球水资源中,淡水只占2.7%左右,而分布在江、河、湖、泊中的不足0.02%。同海水,甚至同淡水的总量相比,江、河、湖、泊等陆地淡水水量虽微不足道,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球水循环中重要的一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极大地影响着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发展。淡水除了能为人类发展提供食物、纤维及原材料,以及工业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