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当前环境保护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公共问题,以此为指向的环保传播,体现着两种公共性的交汇.环境生态的公共性在于社会共同享有它的成果和承受风险,而传媒的公共性在于面向大众的开放和参与.这两种公共性的统一利于带动公众参与,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发挥传媒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传媒运作中出现了一种较为突出的依附性传播的倾向。不少传媒在逐利逻辑的支配下,主动迎合外来资本的要求,极力推崇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宣扬消费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深思的"比照集团行为",一些文化精英借助传媒不遗余力地推广西方"样板"。作为一个现实存在,依附性有着深厚的中西方理论预设背景。正在加深的依附传播给大众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逐步认同西方文化,抛弃本土传统价值观念,并导致人生意义消解。  相似文献   
13.
大众媒介如今体现出显著的记忆功能。通过对知识的有机利用、符号的意义凝聚,以及对情感的激发调动,媒介发挥了共同体凝聚的功能,但是媒介记忆的传播手段正在受到挑战。过度娱乐化和个体异化等消解着媒介记忆的教育引导效果,流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话语冲击了媒介记忆的基础,因此应对现实挑战、培育媒介素养是媒介记忆建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环境危机加剧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追溯原因则有传媒消费主义盛行、传媒鼓动超前、过度消费获得了广泛认同却同时带来了持续加重的环境污染;传媒消费主义扩张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瓦解了传统消费美德,纵容了奢侈浪费.对此需要传媒为主导的纠偏机制,需要外部力量对传媒消费主义加以约束,以重塑现代价值,遏制过度消费,保护环境生态,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景.  相似文献   
15.
信息公开如何防止新闻泄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当前,人们尤其是媒介对信息公开的呼声是越来越高了。顺应这种需求,有关法律法规正在加快制订之中,据悉,《信息公开法》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向社会颁布。那么,在为此举叫好的同时,大众传媒是否应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信息越公开,越要当好“把关人”,防止新闻泄密?  相似文献   
16.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栏目曾是一个十分火热的话题,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超级女声》也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电视现象.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和电视工作者就此问题围绕电视娱乐节目改革这一方向开展了讨论.为深入研究《超级女声》现象,理性会诊中国电视,本刊特推出“《超级女声》现象研究”栏目,现刊出一组文章,从《超级女声》的艺术特征、平民大众的娱乐秀以及《超级女声》火爆与传媒背后的欲望推动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有关理论与电视工作者继续推进这一现象的讨论与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环境危机不断加深,需要环保传播的改进和提高.环保传播以环境信息为依托,引发舆论和公共参与,助推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社会作为"第三部门"发挥着公共参与的重要作用,但它们需要传媒带动和协调,与政府一道开展环境治理,并培育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大盛事.在目前举国抗震救灾和迎接奥运的过程中,一些理念被提出和推广,"绿色奥运"即是其中最响亮的一个口号,这一口号既有赖于媒体广为传播,又需要媒体促进社会的接受和落实."绿色奥运"是一场检阅,也是中国人文明形象的展示,而树立新形象的主要渠道仍是大众媒体.生态文明传播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苏瑶  贾广惠 《东南传播》2016,(7):103-105
本文以"绿茶婊"及其衍生的女性污名的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媒体及受众在女性污名传播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力图为媒体摆脱"厌女症",塑造良好的女性形象与媒介环境提供参照,从而更加称职地履行其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20.
当前环境事故与冲突日益增多,传媒对此多依赖冲突框架的反映模式,诱导了社会极端化解决问题思路的偏好,同时也遮蔽了资源环境"综合利用"观念。基于这样的背景,传媒应引导责任主体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建设性角度,在源头做好生产和消费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更有利于问题与冲突的化解,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