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教育   1516篇
科学研究   73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3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2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文章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5G增强移动宽带(eMBB)技术专利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研究了该行业的技术竞争态势和领先企业专利战略。研究发现,标准碎片化背景下企业的专利战略发生了战略性变化,亚洲企业普遍选择在技术领域上与美国企业错位竞争。华为、OPPO等中国企业通过差异化和重点突破在5G技术版图中已占据了重要位置,但与高通等相比在技术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仍有不足,IDAC提供了非产品导向专利战略的重要启示。本研究为复杂技术背景下的创新和专利战略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2.
103.
逆向溢出知识对投资企业技术进步发挥的促进效应持续受到学界关注,但既有研究体系尚未从更深层面揭示其内在机理。本文借助知识结构理论,从广度、深度和强度3个维度出发剖析逆向溢出知识在投资企业技术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并借助123家国内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对其进行检验,主要结论有:增加逆向溢出知识广度和深度有助于促进投资企业技术进步,而且该促进效应受到逆向溢出知识强度的正向调节作用;随着OFDI逆向溢出知识增加,溢出知识广度对投资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效果愈发增强,而溢出知识深度的促进效果逐渐减弱。依据所得结论,文中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04.
以2012-2020年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为样本,构建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分析产业邻近维度、知识邻近维度和地理邻近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机理,构建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系数进行非参数检验。研究表明:9年间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快速演化,网络密度与网络中心势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多中心化趋势,子群之间凝聚力较差;三省市协同创新网络核心节点均为“国家电网公司”,多个核心节点在协同创新网络内部占据重要结构洞位置。京津冀三省市不同阶段的不同邻近效应对协同创新网络产生不同影响:产业邻近与地理邻近始终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网络发展,不同省市不同阶段知识邻近影响的显著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5.
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认识基础研究的布局结构,及时对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SI数据库,从发表的所有论文、Top论文、基础学科论文三个方面对中美日德四国进行分析,使用学科权重和偏振度指标揭示各个国家的基础研究布局重点和均衡性。在布局重点上,中国的优势学科集中于工学和理学类别,基础学科结构相对比较均衡,但空间科学和生命科学较弱。美国优势学科较多,布局较全面。美日德更多侧重在生命科学、医学、空间科学领域发展。近十年来,中国的基础研究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基础研究的贡献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全面、均衡。美国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呈现回落的趋势。特别是近五年中国基础学科发展较为显著,对世界基础学科发展的贡献已经接近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发展格局基本稳定。总体来看,我国近十年发展较为迅速,学科布局重点突出,但是均衡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未来基础研究、基础学科的发展战略,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兼顾社会经济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协调不同学科门类的比例,优化基础研究布局。  相似文献   
106.
文章采用非径向、规模报酬可变的Super-SBM模型对2005-2019年中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同时进一步探究了其动态跃迁类型及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波浪形的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高-高(H-H)集聚、低-低(L-L)集聚类型的省份居多,并表现出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阶梯型分布规律;时空跃迁类型表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即时空演变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我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动态演进规律,进而为推进区域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7.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为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国家致力于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是隐形冠军企业特有的能力,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精一创业能力来保持细分行业领军地位。研究选取禹衡光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究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的生成及演化路径,并阐释动荡的市场环境中隐形冠军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1)隐形冠军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与企业战略的适配是精一创业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2)精一创业能力的跃升受管理认知层企业战略与组织执行层创业网络拓展的驱动,隐形冠军企业呈现出“聚焦产品功能—聚焦技术革新—聚焦智能改造”的精一创业能力升级过程;(3)提出“认知—行为—能力”作用关系模型,理清管理认知层战略制定、组织执行层创业网络构建和精一创业能力演化间的内在作用关系,剖析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形成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8.
新一轮全球制造业格局大调整中,数字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高阶迭代,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将解构的数字技术可供性划分为积累可供性和变异可供性,并基于搜索视角探讨其对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通过对894家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积累可供性对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强度和价值范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变异可供性对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强度和范围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一致搜索机制在积累可供性与数字创新价值强度、变异可供性与数字创新价值范围之间都起到了强化作用;而敏捷搜索则强化了变异可供性和数字创新价值范围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对于厘清数字技术可供性、企业数字创新价值实现机理有显著的理论贡献,同时为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创新价值实现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9.
谦卑型领导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当前组织变革情境下的新兴研究主题,但以往研究多局限在单一层面。本研究认为全面理解团队领导者如何有效激发科技创新,亟待区分个体导向和团队导向的谦卑型领导及其对个体和团队层面科学创造力的独特影响。采用来自全国78所高校100个科技创新团队404名理工科大学生的多层次数据,检验了多层次导向谦卑型领导对个体与团队科学创造力的独立与交互影响。研究发现:在个体层面,个体导向谦卑型领导正向影响个体科学创造力,个体观点采择中介了这一积极影响;在团队层面,团队导向谦卑型领导正向影响团队科学创造力,团队观点采择中介了这一积极影响;团队观点采择构成了一个跨层次的情境因素,不仅调节了个体观点采择对个体科学创造力的影响,还调节了个体导向谦卑型领导通过个体观点采择影响个体科学创造力的间接效应,当团队观点采择水平较高时上述效应均更强。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企业投入产出数据,综合运用BCC-DEA与超效率SBM模型对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进行分解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Epanechnikov核函数和绝对β收敛模型,客观地揭示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的动态演化及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总效率高于美国,但其增长率低于美国同期水平。(2)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总效率的改进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的提高,纯技术效率影响有限。(3)从核密度分析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双峰特征明显,有两极化趋势;同期美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核密度右移趋势显著,无双峰特征。(4)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均存在绝对收敛现象,预计中美之间数字经济产业效率实现稳态均衡的时间约为42.3年。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