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9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锦鳞游泳”“浮光跃金”出自名篇《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冰”是分述天上,水中两种景象的对仗极工的名句。查《辞源》,“游,游行也”。“泳,潜行水中也。[诗]泳之游之”。“锦鳞游泳”——美丽的五光十色的鱼儿,一会儿在水画浮游,一会儿扎进水底潜游,上上下下,游弋多姿。此景与上句“沙鸥翔集”的图画互相映衬,湖上水中,生机盎然,诗情画意,蔚为奇观。如果把“游泳”单纯地释为“游来  相似文献   
32.
李清照的词包涵着强烈而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时代的、个人的以及诗歌艺术自身发展的原因成就了李词的这一特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极为传神地把个体生命的律动状态表达出来,通过对它的赏析,可以管窥李清照词的个体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3.
服饰,衣着穿戴的总称,主要指人的衣帽,也包括佩戴装饰品、随身使用之物。服饰的作用不仅仅是遮身蔽体、御寒挡风,也不止于打扮美观,在历史长河中——特别在近代文明时期,它附着于一定的时代、一定的人物,是时代与灵性的反映。一位学者曾明白地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特征,都是通过一定款式的服饰,体现在这个时代的人身上的。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颇具特色的服饰描写,无不衣中见人,饰中传神,折射出奇异的时代灵光,叠印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4.
伴随社会的发展,词语也在不断演变、或消亡,或变异,或新生。当今新生词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象!这种形象性促成了它旺盛的生命力,使其频频活跃于人们的书面口头,成为社会交际的宠儿。  相似文献   
35.
凭经验转移     
人们都有点几经验,但一般人只是把已有的经验用在同类事物身上。如果能把从甲事物身上取得的经验用在不同类型的乙事物身上,这就叫经济转移。  相似文献   
36.
《本兰诗》千古绝唱,拟声词遣用有方。唧唧“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乡里农家,一片寂静,“唧唧”的虫鸣,声声入耳。就在这静谧的气氛中,木兰在织布机上,勤劳而作。忽然机停梭止,沉重的叹息一声接一声压倒了“唧唧”的虫鸣。原来是可汗点兵,而阿爷年迈,又无长子,难以应征。细品这里的“唧唧复唧唧”的虫鸣声,在达意传情上有奇妙的效应:一方面以动写静,渲染  相似文献   
37.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这是千古流传的名言,说的是草木是无思想无灵性僵化静止的物体,而人则是有血有肉、懂情识理的。名言自然是不错的,但在议论文的构思炼意中,不妨打破这一思维定势,以物说理,标新立异。  相似文献   
38.
大千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物“——动物、植物、器物、景物等,由于它们的存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多种多样的画面镜头,但这些单一的画面镜头,给予我们的只是物体的形体、相貌、状态,也就是物象。不过这些物象一旦注入人们的主观意识、情感因子,就会“活”起来,渗出别样的意念、情致、气氛,这就是意象了。高明的作者往往妙笔点击瞩意的物象,使之内化升华为意象,表达丰饶的内蕴,一展灿然的文采。华夏文库中有这样一副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飞此联,显然不是单纯地摹写  相似文献   
39.
一位勤学好问的青年工人拜访他的邻居一位老教授。听了小青年技术革新的自述后,教授忍不住称赞道:“好哇,真是后生可畏!”教授的孙女听了,却不以为然:来访的青年工人为人谦和,虚心好学,可亲可佩,怎么“可畏”——可怕呢?爷爷是不是老糊涂了,用词不当。  相似文献   
40.
作者、编辑要为期刊走向世界而共同努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优秀科技论文稿件投往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其目的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提高知名度,但过分的强调和引导,似乎有点片面性,对于某些学科来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论文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会受到同样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影响期刊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编辑工作者一道,为期刊走向世界同心协力,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