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45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简洁、明了,能用一句话说的,绝不写成两句──这大抵是新闻写作中的名言。游离于主要事实,与主题无关的枝蔓,都须剪除。这使我想起了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想要的是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事实!”对大多数新闻的写作来说,这没有错,是应当把握的要领。 新闻有“深度报道”,但没有相对于深度报道的“浅度报道”,而只有相对于详细与复杂的“简讯”、标题新闻等等。 换一种思维方式。 有没有在简单新闻事件中写出“复杂”的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因为世界许多事情的组成,原本就不是简明的、单纯的…  相似文献   
42.
昆仑感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我熟悉了大山,理解了大山。因为在开始新闻工作前,我在括苍山中的一个矿山里干过几年活。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充满了艰难、生机和憧憬。“波涛一般的群山”,其实那里的山与东南沿海的其他“大山”一样,一般海拔也只有六七米,主峰  相似文献   
43.
1 孔繁森典型发现经过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我接到社领导的通知,参加孔繁森长篇通讯的写作。当时要求我们2月13日到中组部万寿路招待所集中,住在招待所里开座谈会,写材料,讨论提纲,23日以前拿出初稿。 当时我感到比较突然,但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先进典型人物。在此之前,我仅在今年1月份新华社播发的一篇通讯中简单地了解了一些关于孔繁森的事迹。当时离孔繁森去世只有两个多月时间。一起参加写作的有新华社的何平、陈雁和人民日报的陈维伟。 中组部和新华社的领导非常关注这篇通讯的写作,特别是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和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4.
1.居延海令我魂牵梦绕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不解之谜.它们被岁月的风尘所掩埋,变得似乎不可找寻了.居延海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45.
1994年隆冬的一个傍晚,有一个编辑约我去西郊.我问什么事情?她说去一家公司.我颇感疑惑的,而且当时也很忙,如果是一家企业请我们去,不会有什么  相似文献   
46.
有个朋友参加了一本书的首发式,他送我一本叫《中国:另一种危机》的书。我翻了翻,其中有一节是讲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的。作者写道:“我曾经二次踏访长江三峡,并且记录下了沿岸的污染、泥石流及光板田。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我是喝长江水长大的……” 我以为作者提出了关于长江污染、三峡库区泥石流等问题的一些亲眼所见的新情况。但我再往下看,觉得这段文字竟如此熟悉,原来作者几乎全照抄了我1993年写的一篇内参。因为这篇内参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国  相似文献   
47.
我们采写的通讯《部长夫人烧锅炉》新华社1月30日播发以后,被中央和各地近30家省级以上的报纸广泛采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称这是高级领导干部家庭的一次“真正曝光”。不少读者写信或打电话,向这位在平凡的岗位上“烧锅炉”的部长夫人表示敬意。唐山的一位读者,专门到阅览室里翻阅了全国各地的报纸,对这条通讯的采用情况作下了统计。安徽的几个大学生在来信中表示要向常根秀学习,他们得知  相似文献   
48.
当了几年新闻编辑,处理过数以千计的稿件。有不少稿件的结构、句式,甚至词句都熟得不能再熟了:“上水平”、“登台阶”、“迈大步”,“新气象”、“新面貌”、“新局面”等等。如果我们把这类词汇密集式组合硬塞给读者,那关于改革的报道很难有什么新鲜感。印象:经济新闻写作中的“技穷”。但细一分析,这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词汇的贫乏。一般化的稿件,导语中列上几个数字,然后便是“新台阶”、“跃上新水平”,出现“新面貌”、“新格局”之类。汉字近义词、同义词毕竟有限,语言大师也难造出几个新词儿来。问题出在内容上。经济报道中多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稿子,记者  相似文献   
49.
走进昆仑     
(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我熟悉了大山,理解了大山。 因为在开始新闻工作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括苍山中的一个矿山里干过几年活。 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充满了艰难、生机和憧憬。 “波涛一般的群山”,其实那里的山与东南沿海的其他“大山”一样,一般海拔也只有六七百米,主峰海拔也只不过是一千多米。 从小城到大山,从山沟到省城和北京,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似乎与大山隔得已经很远了。 八年前的深秋,我来到了南疆。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彼岸,我眺望着南方天际隐现的昆仑山积雪的峰峦,突然受到了一种诱惑,一种感召——应当走进昆仑。昆仑山中应有很多新闻的矿藏。六十年代,一部影片叫《昆仑山上一棵草》。在莽莽的昆仑山中,连“小草”都值得歌颂,都是新闻,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50.
走进昆仑     
(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我熟悉了大山,理解了大山。因为在开始新闻工作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括苍山中的一个矿山里干过几年活。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充满了艰难、生机和憧憬。“波涛一般的群山”,其实那里的山与东南沿海的其他“大山”一样,一般海拔也只有六七百米,主峰海拔也只不过是一千多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