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宏伟的文化工程,分“经史子集”四类,刊抄典籍达3400种以上。历时8年完成初稿后,乾隆皇帝就考虑到了如何妥善存放的问题,于是开始修建专门的藏书楼。先后建成了北京皇宫内的文渊阁、京郊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奉天故宫的文溯阁,被称为内廷四阁,建在深宫别院,便于乾隆随时随地调阅。“四阁”的名称大有文章,均与水有关,以文喻水,将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水由“源”流出,汇合百川而成“渊”,若寻源必找渡口,这就是“津”;再由“津”而“溯”流而上,即可找到“源”。存放于内阁的《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2.
今年9月,《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果子狸杂识     
自去年春季“非典”流行以后,年底,广东等地又有新病例被发现。今年初,广东省疾病防控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在市售的果子狸采集的样本中发现含有大量SARS样冠状病毒,认为果子狸为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载体。随即广东宣布关闭所有野生动物市场并灭杀果子狸。  相似文献   
14.
裴伟 《寻根》2005,(4):126-129
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中伊交往可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即中国秦王朝和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伊朗人称中国为“Qin”,而中国人一直称伊朗为波斯。到中国汉朝和波斯安息王朝时期,除民间交往之外,政府间的交往也较频繁。由于13世纪蒙古人对整个伊朗和中国的占领,  相似文献   
15.
裴伟 《寻根》2004,(1):84-85
《板桥家书》中有一封《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此信写于乾隆十四年。信后附录了4首五言短诗,叮嘱弟弟教儿子学习歌唱,其诗云:1.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2.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  相似文献   
16.
裴伟 《江苏教育》2007,(5):36-36
由于职业习惯,笔者比较关注教育领域口号、名词的产生与流播,有时读书无意看到出处、源头,往往会心一笑。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要求,用的是北师大校训,是书写者启功先生对“师范”的解释,这句话脱胎于《世说新语》“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是东汉蔡邕为陈是写的碑文句子。又如“德育为先”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正确取向.而100年前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早已指出:“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教之道,德为先”是中国人的一贯主张,“德”有新旧,“先”无真假,德育与教育的关联度永恒。可见中央制定教育方针十分审慎、酌古斟今。  相似文献   
17.
裴伟 《寻根》2011,(1):93-96
江苏镇江城南10公里马鞍山东麓有一村落,名“驸马庄”。驸马庄的得名,长期以来人们都相传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收认义女后,其丈夫就成了驸马,故而“白马庄”在民间就自然更改为“驸马庄”了。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简单,活泼好动,模仿性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社会人文性发展,需要在自己较长的各式活动中逐步养成,需要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词人王奕(1190—1262)《沁园春·客山阳偕诸公游社康庄刘伶台醉吟》:“问漂母矶头,韩侯安在;钵山池下,乔鹊曾回?孝说仲车,忠传祖逖,忠孝如今亦可哀。”漂母、韩信是妇孺皆知的故事。而“钵山池下,乔鹊曾回”是什么意思呢?朱德才等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乔鹊”注为“乔迁之鹊”(第四册第262页)。这显然有误。“钵山池”是江苏淮安“形若钵盂的岗阜”———钵池山,是道教七十二个福地中的第四十个,也是淮安古名“山阳”之“山”,淮安城就在钵池山之东南。《明一统志》卷十三:“钵池山,在府城西十五里,形如钵…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语》九年级上册《多收了三五斗》中有“曲辫子”,课本注为:讥笑劳动人民的话。清朝时男子都有辫子,辫子常梳编才光滑挺直。劳动人民没工夫常梳编,辫子就显得蓬松、弯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