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以贫困县为目标载体的县域性瞄准和群体性瞄准方式存在的弊端分析,提出从缩小扶贫目标范围,以小户个体瞄准取代区域瞄准;提高扶贫资源的分配效度;构建由下至上的贫困对象主导型脱贫拉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反贫困战略调整的构想。  相似文献   
22.
陈方正 《中国文化》2012,(2):222-222
本来今春何公要到香港来讲学,他的门生故旧把一切都已经安排好,後来忽然听和他相熟的梁其姿教授(我的外甥)说,他决定遵医嘱取消讲学,不来了。这是少有的改变,我闻讯颇为不安,  相似文献   
23.
陈方正 《中国文化》2009,(2):92-106
自二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开始,以迄十七世纪为止,人类社会的结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大文明的传统宗教所陶铸,但自十八世纪开始形成的现代社会,则深受现代科学所陆续发现的自然规律以及由是衍生的崭新技术所塑造,人类生活与观念,因而出现翻天覆地钜变。表面上,无论从实质内涵抑或人生取向看来,宗教与科学都好像是南辕北辙,漠不相干,  相似文献   
24.
在本刊去年10月号陈晓平教授发表了《“李约瑟问题”辨析——兼评“陈方正一余英时方案”》一文(以下简称《辨析》),对敝著《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以下简称《继叛》)的论点,特别是与李约瑟问题有关者,提出不少批评和不同意见,本文对该文作一答复。但有一点须要首先澄清:《辨析》文将余英时教授为敝著所写序文中的意见与该书混为一谈,称之为“陈方正-余英时方案”,又在多处将我们并称,这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与错误。  相似文献   
25.
现代科学对人类带来巨大冲击,推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其引发的深远蜕变,迄今方兴未艾。该文旨在探讨,于此巨变过程中,若干人文领域所受影响,以及由是而出现的转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追寻数学自牛顿以迄哥德尔的追求严格基础之运动,特别是其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二部分讨论艺术在文艺复兴时代与科学的密切关系,此关系之逐步破灭,以迄二十世纪抽象艺术的出现,及其失去与社会之内在联系;第三部分讨论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史学”和“心灵史学”之间的张力,以及“后现代史学”之意义;第四部分讨论自波普及库恩以来“异端思潮”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其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其与“后现代主义”之关系。整体而言,现代科学在出现早期与人文世界关系密切,相互激发、感染,令多个领域并生异彩;但发展至二十世纪,则转而有压缩人文空间,或者令其边缘化之趋向。这令人感到,科学背后以逻辑为基础的理性,可能在来临中的二十一世纪发生基本蜕变,即转向经验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26.
土地与金融"两极对话"的实践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二分法"分析入手,探讨土地金融的实践理论,提出发展市场经济,必须积极探索建立土地金融体制,以达到分散土地投资风险和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土地基金是土地与金融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现阶段我国土地金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7.
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还是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讲解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教师对所教的专业知识烂熟于胸,讲课吞吐自如,妙趣横生,往往能引起学生有益的遐想,  相似文献   
28.
中国从传统跨入现代有两个标志:在政治上是辛亥革命,在思想与文化上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很明确,先例也很多,例如法国大革命、"土耳其青年"(Young Turk)革命,和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就复杂多了,因此它的性质有种种不同说法。最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它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胡适很可能就是这么看或者期待的:例如,他所指导、推动的学生杂志《新潮》就有Re-  相似文献   
29.
社会保障资金不足是阻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瓶颈问题,变费为税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对收入变化的影响、资金使用、功能和与所得税的特定组合对公平和效率的影响方面,分析了社会保障税的特点,进而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了社会保障税的经济效应,通过分析以期对我国社会保障税税制的合理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