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体育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岑玲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6):100-102,43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数量较多,这些作品虽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其共同题材的作品具有较为接近的审美文化内涵,对之如有理论和意识上的把握,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是有极大帮助的,同时能在语文教学中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而使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向朋友倾诉了自己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袒露了李陵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沉重自卑,以及自己为了著述理想甘受屈辱的“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表示了要发愤著书,“成一家之言”。这种悲剧意识及创作心态深深地影响了《史记》的写作及其史学、文学价值。本文从《报任安书》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其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存在学生疏离文本的倾向,导致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之间产生严重的距离感。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师应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参与性实践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捣衣诗是闺怨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那月下捣衣的凄凉哀怨的砧杵之声,是古代文学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捣衣诗的原型意象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她的这篇工于体物言情的小赋,直接开创了捣衣一类题材的创作.而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中,以<捣素赋>为原型意象的捣衣诗也在经历着由艳丽而到逐渐切近现实人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师范院校与高中之间的联系,使师范教育与高中教育接轨,培养合格的高中师资,由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遵义市第二届高中校长论坛于2006年11月25日在我院举行。  相似文献   
16.
妙音神思,喻言万象--《西风颂》意象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风颂》是波西·比希·雪莱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雪莱在其中创造的中心意象———“西风”表现出了“破坏者”兼“保存者”的强大有力形象,整首诗妙音神思,喻言万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丑陋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和对于人类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7.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由它把人格汇成一个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追求优越,而人对优越的渴望,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所以增进的原因……,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他认为自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中文言文及古诗占了较多数量,这些篇目涉及到古代文学的各种题材,对之进行分类找出其共同的审美特征,对于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去完成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列举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几大类题材作品的共同审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红楼一出,评者甚众,各流派自成一说,"题咏派"是其中重要一支。对"题咏派"中女性题红诗词历来研究不够,作为"题咏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以女性的独特视角解读《红楼梦》,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清代女诗人范淑是女性题红者中的特立者,其对《红楼梦》立意的见解,表现了作为一个女性高卓的识见,不愧为曹公之知音。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家。他天资早慧,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为一代权相明珠的长子。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从此步入仕途,深得皇帝隆遇,现实为他铺好了一条为同时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道路。然而他却抑郁终生,绝少开怀。从他留下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有太高的人格追求,对历史、现实、人生有太多的感悟,对亲情、友情、爱情有太多的付出,年轻的心难以负载沉重的感情和理想与现实纠缠不清的矛盾,故而以三十一岁的少壮之年匆匆谢世。而他的词采华章、人格魅力,却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卷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