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教育   3篇
体育   2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高考对免疫调节的考查着眼于基础知识,但同时也与生活、人体健康密切联系,还可能与遗传物质、细胞工程等有关知识结合,体现一定的综合性.考点主要有: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抗原、抗体与淋巴因子,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失调等.下面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乒乓球团体赛赛制沿革及新赛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乒乓球团体赛的赛制沿革进行了回顾,对团体赛新赛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新赛制的应对策略。新赛制缩短了赛时,提高了裁判员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加快了比赛节奏,增强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为适应新赛制,应加强对新规则和新赛制的研究,把握其发展方向,加强针对性的技战术和心理训练,着力培养单双打兼顾的双型运动员,提高双打配对质量,认真抓好新赛制两次派兵布阵机会,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积极推进我国乒乓球职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ARIEL/APAS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反手台内侧拧技术动作进行了三维立体拍摄和解析,对乒乓球反手台内侧拧技术动作进行系统的运动学分析,揭示了反手台内侧拧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与规律,为台内反手侧拧动作技术教学、训练、评价、诊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1.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现状及其显著特点举国选材体制健全,重视普查与层层筛选,探索乒坛“人才生产线”理论与实践,注重乒坛梯队建设,有效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从少儿抓起,百花开放,扶持重点,建立中国乒坛小世界;竞赛制度与各级选材体系紧密配合,发挥竞赛杠杆作用,坚持赛制改革,促进后备人才涌现;注重选材理论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选材指标体系和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发挥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基层少儿竞训网络;加强基层教练员培训,保证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2.当前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研究的难点和重点(1)运用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运动…  相似文献   
15.
运用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对目前运动选材的运动素质测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诸如测试器具不精确、方法选择不适当、测试要求不准确、概念含义不确切,测试条件不相同、测试指标太单一、结果评价不客观、不能反映先天素质、不能预测未来发展等困难和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选材历史的研究,阐述了运动选材发展.运动选材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自然选材阶段、经验选材阶段、多学科综合选材阶段.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运动选材学,它是运动选材研究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不是运动选材研究的终结.今后必然迈向第4个发展阶段-科技化选材阶段.目前还没有进入科学选材阶段,只是在探索科学选材,每一新的阶段都努力向科学选材的目标靠近.  相似文献   
17.
1.乒乓球团体赛的赛制沿革和新赛制介绍2005年12月15日,国际乒联公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团体赛的赛制,之后国际奥委会也通过了这种新赛制。届时乒乓球男女双打比赛将退出五环赛场,取而代之的是男女团体赛,实行5场3胜制,由四场单打和一场双打组成,不同于世乒赛团体的五盘单打。2006中国乒超联赛已采  相似文献   
18.
运动选材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出备选者的先天和后天的情况并分析预测其未来竞技能力,从而选拔出更能适应于某项运动的人才后备的过程。 当前随着世界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和运动训练体系的日益完善,几乎所有的体育强国都十分重视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确认它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选材年龄宽容度的新概念及其意义,列举了主要运动项目的初级选材适宜年龄及宽容度,分析了影响选材年龄宽容度的性别、发育分型、运动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初选年龄、育材年限、成材年龄、训练经历等因素,探讨了初级选材年龄宽容度一般规律和项群特点。  相似文献   
20.
教师节前,鹤庆县在全国各大学学习的二百二十六名学生暑假回家乡开展了尊师联系活动。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