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唐代诗人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别集各一卷。为《樊川文集》中全部诗歌作注的仅两家,其一即清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简称《冯注》);其二即为人所稀见的佚名的《樊川文集夹注》(简称《夹注》)。《夹注》本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朝鲜刻本,国内仅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藏有此书,但仅后者所藏为完帙。这一刻本卷末牌记云:“正统五年六月日全罗道锦山开刊”,此后有“前通政大夫成均大司成知制教郑坤”所作的跋,云:“小杜诗古称可法,而善本甚罕,世所有者多鱼鲁,学者病之。今监司权公克和与经历李君蓄议之,符下知锦山郡…  相似文献   
72.
解读研究古代诗词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而且其方法与值得特别注意之处也是颇多且重要的。文章从中择取注意词义之辨析;细心揣摩,探究文意;明了古代的称谓与制度;慎察细究,精确系时等四个方面,各自以具体的诗词的解读研究为例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73.
唐五代闽中四诗人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五代闽中已有不少诗人,尽管其中大多数在其时名气不大,但值得研究的在当时闽中颇有影响的诗人也不少。本文即就其中的四位,略论其生平、诗文创作及文论观点。  相似文献   
74.
王维的诗歌中具有一种“少年精神”,这一充满青春活力、蓬勃向上、富有朝气与创造力的精神是他早年即有的积极进取的志向理想所激发支撑的。这一精神对他诗歌的思想情调、风貌以及写意抒情的表现方式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文学史上韩愈、柳宗元并称,我所指导的博士生论文已有以唐宋韩愈接受史研究为内容的。因此我特别期待有一部柳宗元接受史的专著,这特别是在柳宗元研究也如同多数唐代著名作家的研究一样,处在迫切需要开发研究新视角、新课题以打开研究瓶颈之际。值得快慰的是杨再喜君的《唐宋柳宗元传播接受史研究》(下简称联接受史〉〉)终于从传播接受史研究的角度扩展了柳宗元研究的瓶颈,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新见解,展开一些新问题,取得不少成果,开拓并深化了柳宗元的研究,是一部颇有学术深度和价值的新著。其成绩,此处容不具体展开,我则想从此书的个另Ⅱ还可周全之处而兴发出的一些或异或新之鄙见,说说对我的启发与滋生的应关注研究的问题。我想,这虽有意避开赞颂之辞,但却是因此书而产生的良好效应,同样可以显示此书的一种学术贡献。以下我简约地就此谈点读后感。  相似文献   
76.
都有早年丧父、痛失爱儿、一生无子、仕途不畅、栖隐自适、修道奉佛的经历,但是由于早年经历、时代氛围与个人性情的差异,王维和白居易的诗风却显示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王雏,在自然中看到生命的永恒与活力,在诗中将生命的灰暗过滤了、净化了,感悟的是佛理;白居易,在人事中看到生命的悲苦与无奈。在诗中将人生的不平突现出来,表现的是常情。王诗调理性情,白诗调和人生。前者更能引领人的心灵,后者更贴近俗世常情。  相似文献   
77.
著名的中国文学史学者、中古文学研究专家曹道衡先生是一位享誉学界的德高望重、富有建树学者,无论在治学为文或为人的态度品格作风上,均是一位道德文章兼备的足可称道的“醇儒”。  相似文献   
78.
福建古称闽,其开辟虽较中原为晚,“然自唐以来,文献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可以不愧于邹鲁矣。”(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序》)而且“明兴,益绪其业,山陬海澨弦诵相闻,硕士魁人后先继起”(明叶向高《闽书序》)。因此,至明代,福建已较发达,其风俗民情既具有从中原传入的成份,又独具特色,且各地的风俗民  相似文献   
79.
王维的诗或是对边塞沙碛壮丽奇景的描绘,或是对都市富丽堂皇气势的渲染,或是对苍茫壮阔汉江一带山川的刻划,体现了盛唐的富庶安定的社会图景及风调雨顺、民人熙乐的盛唐气象,即使只是借某些具体感性的东西来寄托、了悟某些理念,也都具有高洁淡泊、悠然闲远、希洒儒雅的风韵,体现出在盛唐那种较为安定、宽松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悠游林下文人的生活及心理反映,归根结底也正是盛唐的气象和风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