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赋本是《诗经》的一种创作手法 ,后来演变为文体名 ,因其铺陈的特点而使其本身就含有非文学的因素。在唐以前 ,赋的非文学性功用的发挥还是不自觉的 ,唐以后 ,文人就有意识地作这种赋了 ,或以之为学术 ,或以之为地志 ,或以之为类书 ,或以之作其他功用 ,等等 ,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元代人由于政治上受压制,故多沉沦感和与统治的对立感。一变而为虚无冷漠、滑稽谑浪,并因之而产生两种生活态度;避世与玩世,前遁入山林,后步入市井。但元代人所崇尚的隐逸精神浪子风流只是表面现象,他们的内心其实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仍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  相似文献   
14.
赋是介于诗与文中间的一种文体,但对于“什么是赋”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赋的文体特征本来就不规范.故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赋还是应当以题目为标准,以赋名篇者即是赋,否则即不视为赋.正因为赋的文体特征不规范,唐代赋的创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一是增加限制,强化规则;一是弱化规则,进一步模糊与其他文体之界限.前者以律赋为代表,后者则导致赋的散文化与非文学化.  相似文献   
15.
唐宋赋的诗化与散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赋家衍化了赋的形式,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法,充实了赋的内容,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赋不像赋了,因而使赋体文学呈现出一种迥异于汉赋的崭新面貌。唐宋赋的诗化主要表现在形式和格律两方面。唐宋赋特别是宋赋的散文化则表现在三方面:1.韵的疏密以及押韵与否很随便;2.将赋用于说理、议论、记叙;3.不事雕琢,变艰深华美的语言为平易浅近,并将散文的气势注入其中。由此,唐宋赋创作中的两大趋势可以归结为:一是追求谨严与偶俪,一是追求自由松散;一是取法于诗,一是归靠于文,主要成就在唐的律赋和主要成就在宋的文赋分别反映了这两个极端倾向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所作的中书制诰有"旧体"、"新体"之分.何为"旧体"?何为"新体"?人们大多遵从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中的说法,以"新体"为复古改革后的文体.本文认为恰恰相反,"旧体"才是改革后的制诏文体,是在一定程度上散文化了的骈体文.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博学宏词登第有贞元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三说,究竟哪一种说法符合实际?本文认为柳宗元博学宏词登第在贞元十二年。其应宏词不中则是在贞元十一年,《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也是此年作。本文又认为柳宗元游邻宁是进士及第之前的事,在贞元八年。  相似文献   
18.
《洪城幸氏族谱》所载柳宗元作《唐故开国子祭酒文贞公墓志铭》是伪作,可由避讳、认李绛为同年、文末署名、抄袭柳宗元韩愈文章中的词句四个方面证明其为伪作。此文是后人有意作伪。同时推测了作伪者可是幸姓后人。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的确,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莺莺传》为元稹自寓的观点,学术界早有公论,但尚有系统论证的必要,对照元稹与“张生”,相合之处有三;对照元稹的其他作品,也有三篇可断定为是写其与莺莺之情的,这些都可证明《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元稹,此外,吴伟斌先生《关于元稹婚外的恋爱生涯》一中的一些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