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由身份意识、性别意识和功能意识等混合而成的复杂性,表征出创作主体“修辞行为”的“暧昧”状态。在丁玲创作“转换”过程中,“身份定位”与“艺术策略”选择之间的矛盾,始终折磨着她。《太》蕴含了丁玲大量复杂的精神信息和转换期里“修辞行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学命名"论——批评行为的"史性"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学活动和发展过程而言,“学命名”活动贯穿于从“学批评”到“学史”的连续性的整体构成之中。“批评命名”与“学史命名”作为学审美活动中的两种基本的“命名方式”,其差异性体现为思维类型的不同归属。“命名”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活动中“主体”,“批评”,“历史”与“言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学思潮的互动性指组成文学思潮的现象群在走向思潮整体的过程中被整合的状态。可分为时间性互动与空间性互动。文学思潮是寄寓于多个现象之中的,离开了具体的寄寓现象,我们无法找到、更无法感知文学思潮,其本质是“现象”的。文学思潮的系统性存在着不同的样态,即以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系统性。文学思潮可以在创作、理论、批评与接受等方面形成一个个系统,同时,创作、理论、批评与接受又可以被整合成一个系统来呈现文学思潮。文学思潮系统性的本质,体现为各因素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艺术创造文化”的命题,并认为其“创造”的可能来自于艺术可以作为“文化”的“主体性”来予以指认,由此进一步提出“艺术文化学”所研究的应当是艺术之于文化的多种可能性。文章对中外有关“艺术与文化关系”的代表性论述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最富有动势的六年中(1978—1984),知青题材的创作,一直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视听,形成了属于自身的题材内容、主题内容、形象内容与审美内容的独立系统。可以说,知青运动,阻断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不幸的人们以其文学的笔,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小说的独特性,除却其集中描写市民生活之外,更重要地体现在他对中西戏剧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因素的悉心借用与化合方面.老舍小说其情节中的戏剧冲突和悬念、结构布局的完整统一、场面描写的精约动人、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和性格化、人物造型的写意化等等,使小说呈现出整体性的“戏剧化”风貌.这一探索实践及其获得的成功,既记录了中国现代小说成熟过程中与戏剧传统艺术的紧密关联,也为中国小说在今后发展中如何融合其他文类因素成就自身优势与特色,提供了另一维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围绕赵树理"十七年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性与不断被"提升"提纯"的理论的现实主义之间差异性,深入疏理、剖析了赵树理与"十七年文学"诸多变迁的复杂关系。认为,赵树理对农村长期观察形成的农村经验以及"自成一个体系"的表达方式,使得他一直坚挺着"朴素的现实主义"立场。"朴素的现实主义"把"亲历"经验"视为最重要的因素,不但与"浪漫主义"无缘,也本能地疏离于"革命现实主义"的本质化叙事。中国文学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社会伦理功能与五四以来现代文学已矗立起来的强大的启蒙传统,正是他在功能范畴确认现实主义内涵的坚实的基础。他对乡村生活经验的累积以及对这份精神资源的分外倚重,使得他看待现实的眼光中总有着类乎天然的怀疑与探究性,"经验"和"底层视角"是他接纳一切外在的惯常姿态。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作为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应当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更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