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6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职教师教学质量通用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设计的高职教师教学质量通用综合评价体系是为实现评价目的,按照系统论方法构建的由一系列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集合而成的系统结构,能从教学服务层面上对高职教师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通过构建符合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开放、动态、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可使学院内部教学质量控制予以系统化、持续化、标准化、公平化,从而达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目的,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对教师工作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探讨了高职教师工作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手段,建立了《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对教师工作质量作了科学的、完整的、易操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将职业教育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准备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统合起来,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整体、基础、独立和渗透四类策略,这四种策略更多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对课程实施途径和教学策略涉及不多。从发展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实践需要出发,考察课堂教学、顶岗实习、活动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实施载体和教学策略,并根据具体的关键能力发展内容与目标选择载体和策略,进而从能力培养的学习生态环境—学习共同体构建视角探讨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创新并应用实践"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提高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17.
韩国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及其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叙述了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说明了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并从韩国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特点说明了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关键能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一经提出便受到学界关注,研究者对其概念、培养途径和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但对关键能力在个体能力体系的地位尚待进一步明确,在其培养与评价的实践领域还未形成具有系统的、可操作性的体系,这将是关键能力研究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明惠  雷良海  孙爱香 《预测》2012,31(3):54-58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多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研究,缺乏从动态的角度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三维度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模型,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生命周期4个阶段的一般特征,提出产业集群在各阶段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并以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为典型的成功案例,探析生命周期各阶段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或规律,指出存在问题和相应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实质是资源和权力的重新配置问题.在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和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改革需理顺内部各种关系,实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人事分配制度,处理好党政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院系二级管理权力的配置与制衡关系,注重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引入经营理念,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动高职院校走 "内涵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