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自然界以自身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施行了严厉的报复——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要化解人类对待自然界的粗暴行为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避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物质交换断裂的后果,就要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唤醒人类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还自然之魅,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再认识。和谐社会的宗旨在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生,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再认识。和谐社会的宗旨在 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生,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 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两课”教育对学习进行素质整合过程中,必须把握社会信息交流构建的大众媒体多元格局。通过解析大众媒体多元格局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认识大众媒体多元格局存在的现代意义,为学习提供公平、公正、和谐发展的平台;利用大众媒体多元格局形成的态势,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所占有的自然资源是密不可分的,或至少是构成该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要素。英国之所以成为近代第一个工业大国,就是它较早地开发了丰富的煤碳资源和水利资源,为发展现代工业提供所需的能源;美国广袤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矿藏是它能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信息文化多元格局中 ,高校“两课”教育的定向性与网络传播的散发性之间的矛盾 ,造成主流文化垄断话语权威被分散到虚拟社群中 ,使得主流文化趋于分化和细化成为必然。“两课”教育模式通过网络信息特征来审视自己的形式 ,积极参与活动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定量描述了贵阳市中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状况,表明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整体状况良好,对其深度影响的是社会风气,亟待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合作,实施引导和教化的方式,在公共领域发挥监督作用,甚至惩罚违规行为,以此,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家庭内在环境的转变,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整体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8.
利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定量描述了贵阳市中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状况,表明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整体状况良好,对其深度影响的是社会风气,亟待社区、学校、家庭共同合作,实施引导和教化的方式,在公共领域发挥监督作用,甚至惩罚违规行为,以此,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家庭内在环境的转变,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整体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息技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优化,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然而,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成为我们进行“两课”教育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大量商业化、平庸化化材料对“两课”教育创新和合作精神相背离。因此,网络信息技术对“两课”教育的作用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网络信息时代对德育教育教学的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网络信息时代的无形空间所表达的特征对德育教育的挑战 ,探讨德育教育内容的发展观包涵以德育为核心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德育教育 ;吸收中华民族的德育精华 ;以“德育素质建设”为基础和指导。网络信息时代对现代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要求 ,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关键在于教师 ,最后达到德育教育主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