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21.
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  相似文献   
22.
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的《辞源》缩印本,是阅读古籍必不可少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舛误漏衍也时有所见。现举述几处,以期再次修订时补正。一是印刷错误。第1181页皇舅条引《仪礼·士昏礼》“某氏来妇”文,将妇错印为归。第1281页筲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成了《仪礼·既夕记》。第1958页齐字条引文“马不齐髦”,将髦错印成了髟毛二字。二是漏衍错误。第1068页墙字条、第1682页还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为《仪礼·既夕》,脱去了礼字。第1897页髦字条引文《仪礼·既夕礼下》,下为衍文。《既夕礼》无上下之分。  相似文献   
23.
麋鹿本有的生物习性和先民拟喻思维及图腾崇拜的文化背景,孕育了鹿意象喻比君子和女性的人文意蕴。古代文化观照下的鹿意象蕴涵着浓郁的母性文化特质,《鹿鸣》歌颂了西周君臣之间、群臣之间团结协作、和睦勤勉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24.
本文根据具体地理水系,在实地勘访的基础上,对古今有关桓水诠释的古籍文献,进行细心地索证辨析,剔除文字绿苔,辨别真伪,理清了历代关于桓水、白水、羌水、垫江、洮水、西汉水、白水江、白龙江等水道记述的纠葛。  相似文献   
25.
《淮南子》是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撰成于汉文帝末期,刘安根据该书的主题思想题名为《鸿烈》,因武帝禁锢未能流传开来。刘向整理国家图书时,校定为《淮南》,东汉人题名《淮南子》、《刘安子》,唐宋之际又名《淮南鸿烈》。其作者,自东汉末年以来,普遍认为除淮南王刘安外,有道家的苏飞等八公及儒家的大、小山。相关文献证明,作者尚有兵家赵贤、朱骄如和九位精通《易》学的无名人士。  相似文献   
26.
邢澍交游考     
邢澍,字雨民,号佺山,阶州(今甘肃武都县)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公元1759年7月23日),卒于道光三年八月初八日(公元1823年9月12日),是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史学家、诗人,尤精天文舆地之学。著述十余种,确知已刊行的有《寰宇访碑录》、《金石文字辨异》、《关右经籍考》、《守雅堂文集》等六种。乾隆五十五年考中进士,出宰两浙,历官浙江长兴县令、江西南安府知府,在山青水秀的南国度过了名垂青史的大半生,结识了一大批闳通淹博的文人学士,如钱大昕、钱大昭、孙星衍、洪亮吉、章学诚、阮元、张廷济等。他们或游  相似文献   
27.
近年出土和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以及其他文献材料表明,早在5500年前武山滩歌就有人类活动,春秋已有礼乐文明的迹象。唐末吐蕃枭波部族占据该地区后,一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归附中原,并建立由蕃官负责的地方政权威远寨,北宋末更名滩哥镇。当地居民曾崇奉雷神黑爷龙王,每年端午滩歌地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黑爷的旋鼓舞,表达人们对平安与丰收的向往。  相似文献   
28.
东晋政治家谢安因淝水之战闻名史册,清代学者邢澍经过实地勘访,结合传世文献,考订谢安死后初葬建康,后徙浙江长兴。江浙名流钱大昕、阮元、凌廷堪等纷纷赋诗祝贺,赞颂谢安弈棋破敌的伟业,颂扬邢澍修葺谢安祠庙的盛举。这组诗收录在清代两部《长兴县志》中,材料珍贵,不仅可补诸人诗集之阙,而且对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9.
武山自北宋至民国元年称宁远,教育文化一直比较落后,直接影响了文学、学术的发展.光绪元年陕甘分闱,举人名额大幅增加,极大激发了学子参加科举的热情,读书风气日炽,促进了文学文化尤其是诗歌创作的繁荣,产生了闻名省内的诗人陈青选、李克明等,以及现代文学作家李江辉等.他们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往往以甘肃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社会现实,描写山川胜景,抒写个人情怀,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丰富的社会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30.
古代甘肃书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甘肃书院考漆子扬书院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名称始于唐玄宗时建于都城长安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亦如清代学者袁枚《随园随笔》所言,唐朝的书院只是“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书院真正形成于宗代初年,且多设在环境幽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