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5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不同的心理暗示下,不同个体针对同一对象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感受,这是由于在个体认知过程中,最先输入的"第一印象"信息会对个体以后的认知产生显著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将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一件优秀的数  相似文献   
52.
"透视"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是绘画法理论术语,主要指如何在一个平面上绘制三维空间,即透视图。透视规律是生活中的客观视觉规律,最初应用于工学门类中的建筑学领域,后来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透视规  相似文献   
53.
动势 艺术中的力是一种抽象的力,它不能像物理的“力”那样显之于仪器,但却可以被人们所感知。“力”决定着形体展开延伸的趋向,规定着它们的空间次序。因为有“力”,版面才会“动”。因而,版面上也存在着各种“力”,这既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一种心理联想,同时也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解读版面过程中先后缓急的运动过程和规律。比如:版面中的形体及其走向,密疏的编排,  相似文献   
54.
分割是一种最基本的,随处可见的形式原理。在一个版面中,随意画上条线,排上一行字,便有意无意地存在着一个分割的问题,实质上,分割是一个比例问题,版心与开本比例是分割,行距、字距的确立也是分割:每一个字的设计也存在分割,在一个版面中,多层次,讲究的分割将复杂的局部组织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如图12所示)。  相似文献   
55.
统一.也称之为基调,是用来使版面中各异的构成要素统一于同一版面中的编排处理形式。当版面中的构成要素过多时,往往会形成杂乱的版面视觉效果。版面的基调也会因此而变得模糊不清。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应尽量减少版面中的构成要素.而对于这些不多的构成要素的组合关系,却可以使其尽量丰富。这样,版面既简洁,又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基调.从而完全区别于其他版面.  相似文献   
56.
对快速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晨 《科技与出版》2007,(12):13-15
2007年出版业界关键词:数字出版、媒介融合、创新。请看下面的数据:截至2006年底,中国数字出版行业整体收入约200亿元,其中中国互联网期刊收入5亿元,电子图书收入1·5亿元,网游收入65·4亿元,网络广告收入49·8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2亿元,手机出版(手机彩铃、游戏和手机动漫)收入80亿元。请看他们的成绩: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立体化教材,商务印书馆的工具书在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数据库,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在线……传统出版社身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生态圈中,已悄然改变着仅仅作为内容提供者的角色。今天,你数字出版了吗?  相似文献   
57.
[考点解说]“文学体裁”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两类。古代的包括“散文”和“韵文”两种,其中,“韵文”包括诗、词、歌、赋等;而现代的则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在这一个知识点中,着重要把握:①古今不同文体的分类;②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复习时,要注意纵向的历史演变,又要注意横向的文体间的联系。[强化练习]1.下列加点的字表明文体的是()A.《出师表》、《爱莲说》、《回乡偶书》B.《陋室铭》、《论积贮疏》、《〈指南录〉后序》C.《桃花源记》、《过秦论》、《秋浦歌》D.《柳敬亭传》、《阿房宫赋》、《凉州词》2.将下列作品按《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分分类,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硕鼠》②《赤壁之战》③《鱼我所欲也》④《庖丁解牛》⑤《孔雀东南飞》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五蠹》⑧《季氏将伐颛臾》⑨《鸿门宴》⑩《游褒禅山记》⑾《采草药》  相似文献   
58.
在对杭州市各类科技社团进行调查后,综合了杭州市科技社团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发挥科技社团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9.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他的<答谢民师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里,苏轼用"行云流水(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来比喻作品的流畅、自如、不受拘束的境界.  相似文献   
60.
请看图1,一张白纸中的2条直线.此时,你看到的是2条直线在一个二维平面中.还是这2条直线,如果我们改变它们的位置关系,像图2这样,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三维空间中2条渐远的直线.有趣吧?视觉就是这样,它经常会带给我们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