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月中之"娥"是词人高洁、脱俗、不凡的寄托,千百年来,无数词人面对婀娜娇柔的姮娥,在词海中留下一篇篇秀彩迤逦的诗篇。朱敦儒是两宋之际著名的词人,在他的笔下,"娥"不仅是载托着诗人浓郁的情感,而且伴随着诗人坎坷的仕途经历,早已化作词人心中的知己,摇曳在诗人的生命里。文章即从朱敦儒的词集《樵歌》中的"娥"意象出发,以朱敦儒南渡后的漂泊,出仕及归隐三段经历为依据,来探析朱敦儒在南渡后的缥缈悲音。  相似文献   
12.
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加入WTO后出版编辑队伍外语水平亟待提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负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有差异。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俄汉文化差异及其对礼貌用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共同主办的 2 0 0 1年我省江铃科学普及推广奖的评选工作已结束。此项活动历时 1年 ,旨在奖励为我省科学普及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根据江铃科技奖励基金会章程和评选办法 ,各省级学会、各设区市科协共推荐 5 1人参加评选。经评委会民主评议 ,按“好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 ,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经 1个月的公示后 ,由省科协常委会核准 ,最终选出 9名江铃科学普及推广奖获得者。我院原教学副校长、《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主编、教授马兆纬同志是 9名获奖者之一。我们衷心希望马兆纬教授发扬成…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语感的培养一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使用英语,培养语感;加强阅读,体会语感;背诵课文,深化语感;精泛结合,培养语感以及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在合适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方案和各科课标,是自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课程又一次系统的改变。这种改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追求,以“素养导向”为课程取向,全面推进学生素养的生成。课堂教学因此要发生系统化的改变,从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课堂走向学习中心的课堂。所谓学习中心课堂,就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这种教学过程的组织“要尽可能让学生能动、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并让学生能动、独立(自主)的学习占据主要教学时空”。[1]  相似文献   
17.
俄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它们在动词体、语态运用以及语法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俄汉互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对英语学困生的个性化指导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信心和日后的学习能力。在英语学习方面,目前不少学校出现了相当多的学困生,现状令老师和家长忧心忡忡。鉴于此,本人倾注精力着手进行学困生个性化指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试论俄汉在日常交际礼仪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他们都会根据各自的礼貌准则及形式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原则,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交际障碍、影响交际效果。提出了学习交际礼仪的必要性,介绍了俄汉两个民族在日常交际礼仪方面的差异,指出了在交际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语感的培养一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使用英语,培养语感;加强阅读,体会语感;背诵课文,深化语感;精泛结合,培养语感以及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在合适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