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3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近段时间,《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在一长段日子里连续不断地刊登冯亦代(生前)与黄宗英两地来往的情书,我总感到有点不太妥当。  相似文献   
92.
读某些记者写的新闻,有时觉得困难。按理说新闻是明白文,你既然报道某处发生一件事,至少是什么样一件事,应展示给读者看,否则,你干脆不要报道。  相似文献   
93.
新闻是一种宣传,宣传不完全等于新闻。然而好的新闻,应讲究宣传艺术,不要被人误认为是一种“宣传”。这里的“宣传”,就是指“宣传味”,是指我们某些新闻,说教味重、做作、人为地向人家灌输等意。此词虽然常常出自外界对我某些新闻的攻击与评论,但有时确实道出一些问题的真谛。比如,这次台湾影星林青霞与上海著名导演谢晋合作拍片之事,报上大张旗鼓地加以报道。特别是后来林  相似文献   
94.
记得铁竹伟写的有关陈老总的报告文学中(《霜重色愈浓》)曹有一细节讲到,文革中陈老总读报发现外国记者的眼睛锐利,他们竟然抓住天安门城楼上林彪挥动毛主席语录时持书的姿式做文章,说他是“两指夹书,食指其中”,以示对毛主席的忠诚,似乎时时在读语录,持书时也不忘刚才翻到了哪一页上.事后我们议论这一细节,确实将林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奸臣相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陈老总惊呼:“外国记者的眼睛厉害啊!”  相似文献   
95.
读报随感     
(一)读报的异化曾几何时,读报的兴味改变了,过去读报总是先新闻版再看副刊,然而现在习惯拿起报纸先翻副刊再读新闻版.究其原因,大约与近年来新闻版上少新闻或新闻版上内容太枯燥、乏味有关.相比之下,副刊上文章虽不是新闻,但多少有新意,可读、耐读、耐咀嚼,有使人赏心悦目之处,也有使人留连忘返之笔.所以先看副刊再翻读新闻版,不也是一种读报方法的变化么?!  相似文献   
96.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人分三五九等,记者也会分出头等、二等与末流。水平高的记者,我认为应属大局观很强的记者。就如同下围棋,大局观强的棋手,往往能下出好的棋局与棋艺。所谓大局观即全局观,往往是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对全局了然于目,成竹在胸,然后在局部中才会有惊天动地的举措与杰作。  相似文献   
97.
望问闻切     
我常想到中医看病时用的望、问、闻、切。要写出好的立体、视觉新闻,采访中也离不开这几功。下面我分而言之。所谓“望”,在中医诊治中指一边搭脉一边观察病人的气色、舌苔以及神情,那么采访中,特别是采写目击式新闻时,此功不能没有。望就是观察,观察有宏观、微观之分,我想具体到采访来说,就是指现场观察为主。很多好的报道是离不开察言观色的。记者通过现场观察把一个好的细节写进作品中,会添色不少。所谓“问”,这是中医诊病时必用之  相似文献   
98.
99.
吴万里 《今传媒》2007,(4):12-12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电影界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人才辈出,拍了不少国内外电影节、艺术节中的得奖作品,平时我很关注相关的影评或文学批评之类的文字,却很少见我国电影界的老前辈出来点评或发表见解,因为他们毕竟是行家里手,他们的意见对繁荣我们的电影事业毕竟还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0.
(一)题好文一半常讲“题好文一半”。但局外人往往对此会另有想法.也许会认为这是写稿人夸大了题目的作用。其实一点也没有夸大。一个好题目往往是诈者灵感的记录或是作者对全文构思成熟的最后结晶,题中本身已蕴含了作者要生发的主题、道理、层次与结构。请看4月2日上海新民晚报《今日论语》中一文“谨防‘瓶装空气”’。一看此题,我就被吸引住了。因为何谓“瓶装空气”,题很新.一定要看个究竟。而围绕题目的生发,作者似乎早已胸有成竹。他从容地从上海人近年来在饮用水、瓶装水(纯净水、太空水、蒸馏水)上舍得花钱,引出对人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